返回

第二百五十七章    得道多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五十七章    得道多助 (第2/3页)

车上,不但一举扭转山穷水复的境地,而且日本的失败也是可期的。抗日战争真的要在自己手里打赢了?自己真的会成为百年来首位领导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领袖?

    老蒋的脸色开始变得红润起来,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心:“夫人,话虽如此,可史迪威要绕过政府单独向陈际帆送物资,这件事传出去,对军心影响太大,他们会怎么看我这个委员长?”

    “这个不难,你要先把话放出去,对‘神鹰’军团取得的战绩来一次总得表扬,最后侧重点在就在这批援助上,要让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你委员长对战功卓著的部队的奖赏,是你亲自争取来的。至于你的那些学生,也应该让他们学学,该给你这位校长张脸的时候,就不能藏着掖着。美国人不是还有一批价值四千万美元的物资吗,这就是悬赏。”

    要是罗斯福和史迪威知道他们仅仅援助几百万美元的物资就给蒋委员长造成那么大的心理负担,不知作何感想。实际上,罗斯福总统已经预感到战争很快很来临,就算没有战争,美利坚合众国也不可能总是这样隔岸观火,否则战后美国的利益如何让保证?

    援助“神鹰”军团并非是要在中国寻找政治代理人,只是为了在未来的战争中多布下一枚棋子而已,本来这枚棋子应该是中国共产党,但是政治风险太大,只能选择弱一些的“神鹰”军团,再说美制武器在他们手里还能发挥最大效能。

    再说了这批援助也不是没有条件的,史迪威作为总统秘密特使和军方代理人,将会和“神鹰”军团协商未来空军进驻和设立雷达站事宜,另外军方还要求得到中国“神鹰”军团使用美制武器的性能评估和战术配合等资料。

    说白了,八百万美元的援助只是小小的敲门砖而已,史迪威将会对“神鹰”军团各个方面进行考察评估,才能为总统提供更加令人信服的证据。

    1941年七月中旬,史迪威从美国带来的军火物资到达印度加尔各答。受司徒美堂请求,罗斯福总统已经打好招呼,让史迪威把已经堆放在这里半月有余的华侨援华人员物资一并运往昆明。在昆明和蒋介石进行礼节性会谈后,带上发往安徽的物资赶往淮南。

    史迪威的行动并不是秘密的,日本人早已获悉,可是日本人却不敢对史迪威的车队采取任何行动,这一切要感谢野心勃勃的赌徒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他一开始是反对和美国过早起冲突的,后来他坚持认为,如果要同美国开战,那就要出其不意一举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然后通过海陆军的联合行动威逼胆小怕事的美国人签订停战条约,保住日本在太平洋和远东的利益。反正,决不能让美国人开动战争机器,山本很清楚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既然要偷袭,那么在此之前一切会激怒美国人的言行都将被禁止。而陆军在中国战场上的羞人战绩,让陆军在海军面前抬不起头,只能听任海军摆布,眼睁睁地看着史迪威大摇大摆地押运着上千卡车来到安徽。

    车队从昆明出发,在西南山区颠簸的公路上走了几天,到重庆作短暂停留,对蒋委员长做礼节性的拜访和商谈后,再次向北经秦岭到达陕西,再从陕西折向东南进入湖北河南两省交界处一战区控制区,再穿过大别山区才来到合肥。

    史迪威把货卸在合肥火车站后,轻装简行带着一群随从人员随陈际帆来打淮南。

    如此连续的长途远行是史迪威从未经历过的,一路上虽然辛苦,但也让这位中国通欣赏了中国的大好河山,“中国太大了!”这是史迪威内心最强烈的感受。

    这么大一个国家,要用多少兵力才能将它完全占领?而且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抵抗给这位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们的文化中,实力不够就被征服,这一点都不奇怪,偏偏日本到了中国,这一招就不灵了,中国不但没有被征服,而且看起来越战越强,日本人投入了这么多兵力,占领的也仅仅是少数城市和交通线而已。

    一路上陈际帆骄傲地对史迪威介绍,他们现在所走过的土地,全部是“神鹰”将士用鲜血和生命从日本人手里收回的。看这陈际帆和他手下一军官自豪的神色,史迪威不由想起第一次见到陈际帆的情景。

    那时候这支部队只有团的规模,两千多人,可他们和所有中国有见识的高层人士一样,毫不怀疑最后的胜利会属于自己。这真是一个矛盾的民族,他们有时候会在国家上变得可怜兮兮,博取同情,而战争真正到来,他们的内心又充满了自豪,正是这种自豪感,支撑他们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顽强战斗。

    史迪威敢和任何一个人打赌,在这一点上,没有一个西方国家能比得上。

    不过,他在中国的时间太长,对蒋介石这个独裁者没有任何好感,史迪威固执地认为,中国军队战斗力不强,经济崩溃、民生凋敝,这一切都和蒋介石有直接关系。中国知识界流传着一句话,大体是说,前线已经很困难了,可后方的官吏仍然贪婪地享乐(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作者)。史迪威甚至认为,美国人支援的东西,恐怕也会被贪污掉,所以,援助给“神鹰”的物资,必须亲自由他交到对方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