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五十六章    建设规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五十六章    建设规划 (第3/3页)

张治中,说道:“教育是百年大计,政府是支持的,政府的情况文白你是知道的,暂时没有多余的经费,这点钱权当我和夫人的一点心意,文白不要嫌少。”

    “委员长对教育的支持,安徽父老当感激不尽。国难当头,我想教育界会理解的。”

    蒋介石支持的5000元不多,可背后的意义却非同凡响,最高领袖都捐了款,说明最高领袖是支持的,加上张治中、卫立煌的有实权的高官上下打点,知识分子们到安徽的路居然出奇的顺利。

    教育界历来是各界的风向标,比如“五.四”运动就是从教育界开始的,教育界大张旗鼓向安徽进军,实业界自然不甘落后。实际上自从合肥光复以后,实业界就开始蠢蠢欲动,毕竟呆在重庆这个地方,保命还将就,做生意就不太可能了。而安徽是鱼米之乡、矿藏大省,南邻长江,境内交通发达,简直是战争期间的世外桃源,所以实业界也不甘落后,开始借着这股东风搬家。

    老蒋心目中并不认为“神鹰”就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军阀,只是他觉得,像这样的年轻人不能惯,否则还真可能尾大不掉,现在有这些人愿意去安徽,在他看来是很有利的,至少将来这支部队无法完全掌控地方,要知道这些知识分子甚至比他们这些黄埔出身的军人更加痛恨军阀。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现在西南诸省的经济已经恶化到接近崩溃的边缘,不要说抗战,光是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都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这些人去安徽后,西南地区的财政压力会大大减轻,还可以通过贸易、税收等手段从安徽调运物资。

    想到这里,老蒋忽然心里一动,大骂自己愚蠢。他重新拿起几天前陈际帆给军委会的报告,上面除了申请设立发展委员会以外,还信誓旦旦地保证,以后会向中央缴纳税收,还可以通过民间贸易的形式向重庆运输物资。想起桂系主政安徽一毛不拔,老蒋心里就来气,这个陈际帆至少记得中央,桂系却只顾着中饱私囊,老蒋终于下定决心,批准陈际帆的申请,并从兵工署调拨部分设备支援安徽,条件是中央要在安徽设立物资供销公司。

    老蒋知道直接在安徽设立行政机构是不现实的,安徽军政大权都在陈际帆手上,派官员去简直是自取其辱,还是退一步设立物资供销公司比较可行。

    老蒋现在才发现,原来安徽北面光复以后,实际上这个地方已经成了政府的救命稻草,既不敢得罪,又不能放任自流。在这股浩浩荡荡的东进潮流中,中统和军统等机构自然不甘寂寞,特工们以各种公开身份悄然出发。

    陈际帆看到老蒋的批复后哑然失笑,这位领袖骨子里透着江浙人特有的精明,这种精明用在和平时期也许不错,战争时期还是欠缺魄力啊。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话真是没有说错,以前陈际帆想起军工就头疼,可自从各地人才像凤凰找梧桐一样涌入的时候,很多在他这个外行看来非常难的问题变得容易起来。

    发展委员会给陈际帆递交的第一份报告上详细说明了1941年的计划:首先是在枞阳、无为一带采掘铁矿、铜矿和其他金属矿;同时在淮南建造一家中等规模的炼钢厂,一家冶金工厂、一家硫酸厂和硝酸厂;1942年机床厂、各种设备制造工厂开始投产,并优先扩建军工,计划在上半年完成步枪、机枪、迫击炮、山炮的仿造,下半年能够自行生产子弹、炮弹,炸药等。

    陈际帆看了这份规划后虽然有些兴奋,可他明白建立一个成体系的重工业绝对不是像纸上说的那么容易,计划上的东西即使实现,也只是非常小规模的,步枪、弹药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至于坦克、飞机,想都不用想,除非找外援。

    对了,外援!一定要抢在在滇缅公路没有被完全封锁前,抢在日本和美国宣战前拓宽外援渠道。

    无独有偶,就在陈际帆为外援的事伤脑筋的时候,以陈嘉庚、司徒美堂等爱国华侨为首发起的华侨组织已经行动起来,第一批军火、设备、药品、布匹和其他物资从美国东海岸出发,经大西洋绕道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现正在开往印度的路上。这批物资是陈嘉庚承诺专门给“神鹰”军团的,可清单到了陈际帆这里,却让他大伤脑筋。

    原因是物资即使顺利运抵昆明,可能也无法到达安徽,无所不在的投机商们会像饿狼般地想尽各种办法将它瓜分得一干二净,陈际帆必须想办法在重庆和昆明设立办事处,而要走这一步,最起码必须和老蒋见上一面,千里物资转运,绝对绕不开国民政府,没有老蒋的首肯,恐怕连一颗子弹都别妄想。

    看来,内部建设和外部支持两手都要抓。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二百五十六章 建设规划)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