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56 纳为属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56 纳为属国 (第2/3页)

得什么程度才是‘变’的节点,会发生什么冲突,结果是前进还是倒退,即使目前没遇上,她的儿子或孙子也会遇到。所以她想的是通过东瀛战国时代的分封体制来说明,地是有限的,只能在技术和商业上下功夫,提高产量和资金量,可不能有禁商锁国的愚蠢想法。

    社会变迁从来都是金字塔换塔尖,最底层的人只能在这个塔尖更替过程中顺势而为,才能实现阶级上的飞跃,除此之外,教育不会改变这一点,法治也不会,技术更不会。那身为塔尖里的人,顾辞不希望成为被替换掉的那个,幸亏她的夫君是个锐意进取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人,选的时机、措施和执行人都很给力。报纸成了最初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去给自给自足的官绅百姓们普及何为‘国’、何为‘民’,何为‘商’,当小农经济遇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有了统一的认知,再去选择、、评判、消化、吸收,远比被打破重构,更安全稳妥。当然,对于热爱土地的国人来说,直接告诉他们,海外有许多无主之地,用不着为眼下这点争得死去活来,或许效果会更好?

    ***********************

    反过来看东瀛,他们为什么热衷于下克上,因为幕府的分封是为了封锁阶级,确定‘天皇―将军―大名―武士―农民―匠人―商人’的划分,辅以神道教和佛教的约束,一个认为天皇是神的后代,确定人神之分,一个用‘轮回说’劝各阶级各守其道。但平家打破了这个传统,商人可以成为家臣,农民拿起刀可以成为武士,武士可以振臂一呼,推翻大名上位,做将军又有何难?

    任何文化和政体都是在经济基础上构建而成,多山少地的狭小岛国,只有三块较大的平原――近畿、关东和浓尾。不论是看起来不食人间烟火的天皇,讲究血统尊贵的贵族,还是闲时耕田战时保地的草根武士阶层,他们的经济来源只有土地。位于狭长国土中间位置的政权很难有足够的控制力全面掌握国土,近畿地区也养不活一支专属于天皇的军队,去讨伐东西两边不安分的地主,所以,发展神道教维护皇权的威信,采用分封制去控制近畿之外的田地,是唯一选择。

    分封带来了庄园制经济,在没有足够技术发展铜、银、金等货币时,米布就是这个岛国的货币。当定朝钱币流入东瀛成为通货时,给完全依赖土地产出为生的御家人带来了灭顶之灾,本来十斗粮食足以换取一匹表现武士身份的马,现在铜币先过一道手,十斗米换来的钱在某些时候只能买个马屁股。再加上诸子均分的‘分割相续’,造成类似‘推恩令’的结果,每个人能得到的土地越来越少。没地就没钱,没钱只能借,借了高利贷还不起,只能卖地,地都没了,自然更没钱――这是土地兼并永远不变的恶性循环。

    有武力值的人自身hp不足,当然要从别处抢血瓶和绷带。上杉家的横空出世,不是因为他们比源平两家拥有更多资源,而是顺应时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