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31 难民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31 难民潮 (第2/3页)

会有增无减,而且他们距离敦煌越来越远,能活着到西宁的也会越来越穷困,那时候不知道内库的钱还足以应付如此规模的移民么。

    报纸上也详细报道了此次援助的过程和措施,现在一些自诩清贵的酸儒在批判朝廷‘发难民财’,鼓吹用‘仁德’感化他们,应免费照顾投靠来的西域人,样样收费反而会让他们觉得大虞过于小气,‘泱泱大国自有气度,不可行商贾之事’。

    顾辞很是不满地对一旁喝茶的袁懿说,“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最讨厌了,是不是应该单独给他们辟个地方让他们去免费助养难民?看看外族人被当成猪养会得个什么结果?”

    袁懿笑而不答,这报纸实在是个好东西,无知谬论自然有的是人去驳斥,省得他们写成奏折来烦人。他招手示意明庭让几个豆丁进来,亲子时间到了。已经正式进学的阿圣和锵锵带着两个活泼好动刚会跑的弟弟进来请安等午膳。行完礼,两个大的熟练地把俩小的塞到父母中间,然后阿圣挨着顾辞坐,锵锵自觉爬上袁懿的腿,八戒安静地慢慢卧在阿圣脚下。

    “宝贝们看今天的报纸没?”

    顾辞和两个大孩子的亲子活动已经慢慢改为谈论报纸上的一些内容,时事、文籍典故、曲目都可以有。

    “看了,曾祖父说让哥哥自己考虑应不应该收费,下午要写篇小评当作业。”锵锵每次都很给大人们捧场,第一个抢答。

    “阿圣这么厉害,都会写时评啦!”

    “师父说写得不好不让刊发。”阿圣自豪的小脸上带着一丝忐忑。

    给报纸投稿时评得以刊发是现在的文人趋之若鹜的努力方向,不说‘一笔文章天下知’这个诱惑,能得三位主编一句评语也足以让他们傲视群侪。不得不说古人在‘文’之一道上还是既谦虚又有傲气的,获选的文字无不是优中选优,从评语到内容俱能让众人心服口服,暂时没有‘因文获罪’或恼羞成怒升级骂战的情况发生。据明秀调查,文风鼎盛的江南也有人想自己搞个报纸和朝廷打擂台,但普遍被人讥笑为‘怯鼠’,讽其闭门造车,‘不敢与天下人论之’,只得自娱自乐,让办报人脸皮很痛。

    袁懿来了兴趣,“跟父皇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我们没强迫他们,他们自愿去干活的,怎能不给工钱呢?就是奴仆也得给月钱,何况他们是良民。”

    “你如何确定他们没有身为奴婢之人?”

    “……他们在大虞护照上不是写了么?”

    “这是发去让他们自己填写的,但我们没有办法证明他们是不是奴籍。再说西域人彼此征战多年,俘虏即为奴仆,若复国成功则为王为将。还记得张骞身边的堂邑父么?”好心的皇后给大儿子一个提示,若只从身份来讨论,很容易被人歪曲或攻讦这一点。

    堂邑父原是匈奴贵族,被俘后成为堂邑县一家豪门之奴,随张骞出使西域,立下汗马功劳,获封奉使君。

    “他们在故土也要干活赚钱,为什么来我们这儿就不用了呢?”锵锵好奇地问。

    袁懿夸奖她,“宝贝问得有理。”

    阿圣闻言细细思索好一会才开口,“肯定有人会说,远来是客,怎能让客人干活,还掏钱买吃喝。”

    “那他们到底是不是客人呢?”顾辞笑眯眯地反问。

    其实这事归根结底就是个身份问题,若视难民为客,则可热烈欢迎免费吃喝,也可闭门谢之恕不接待。然而‘护民令’将他们当做‘民’,那臣民们换个地方生活,自然有权继续赚钱养家,也负有缴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