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位有变,风云暗争二十八 (第3/3页)
治,乃怒着府众百人,自乘轿辂,意往太极宫内质询。
三子吴王恪,因受母淑妃杨氏之命,自引外卒(宫外兵士,或者来历不明的兵士)三千,秘匿于太极门东西两阁处,欲以泰逼宫之罪诛之。
太宗预得长孙无忌秘告,乃着李绩轻易拿下二子,更将泰所引府众、恪所引外卒一并擒下。更将二子与淑妃杨氏皆暂置别院幽禁。只待晋王大婚之后再议。
是夜晋王礼成,太宗着赐承庆殿与新人洞房花烛,自往太极殿欲审二子。
方离承庆殿,行至肃章门,便忽闻内侍监王德有报,道晋王李治竟自离寝殿啜啜泣于**之中,似有隐晦。
太宗心怜之,便回转去安慰,却闻得李治身边所豢养之昔年长孙皇后最爱之桃花鹦鹉学舌,将李泰之前密胁李治之语“尔善于元昌,今元昌已败,得无有忧色?”反复再述。太宗闻言震惊,乃再三慰抚李治,方知李泰曾于日前,因知长孙无忌等一众老臣心爱李治仁厚,欲奉为国储而吓(喝)之。
太宗震怒,更怜李治,乃再三抚慰无用。因王德言及皇后有灵,可保李治,遂着密诏告知晋王妃,今夜晋王当再归立政殿寝中压惊,皇后灵位所在,不宜失礼,是故密诏二人改日圆房。
后又密将李治送入立政殿,压惊良久,李治方得安寝,太宗深思良久,便再行山池院,见废太子承乾,询前事诸般,承乾乃道:
恪虽可恶,然泰尤可怖。儿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
但为所图,仅与朝臣谋自安之道。
是故便有不逞之人遂教儿臣为不轨之事。
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
更进言道:儿臣所观,唯弟治仁厚宽宥,聪慧过人,可保儿臣性命耳。
太宗闻言深思良久,乃出山池院,语与王德道:
承乾言甚是。朕若立泰,便是告知天下,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
且若泰立,承乾、治、恪皆不得存;然若治立,则泰共承乾、恪皆可无恙也。
王德称是。
贞观十七年四月五日。
太宗朝毕,乃留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绩、谏议大夫褚遂良四臣,告道:
“朕有三子,一弟,所为竟皆如此,朕心无聊,何得生趣?”
因自投於床,引佩刀欲刎。
长孙无忌等人见状,惊恐万分,争趋上前抱持阻止,李绩更从太宗手中夺取佩刀,授以旁侍晋王。
无忌等跪请太宗畅快所欲。
太宗乃泣道:“朕欲立晋王。”
长孙无忌回视其余三臣后,才道:
“谨奉诏。
但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太宗泣止,乃谓晋王:
“国舅许尔为储也,诸臣亦从,宜拜谢。”
晋王因下拜。诸臣急谢之。
太宗告无忌等道:
“此番立储虽符朕意,却未知物论(天下议论)何如?”
长孙无忌等又进道:
“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
臣等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
若不手舞同音,臣等乃负陛下,罪当万死。”
是时,韦、燕二人率诸妃嫔皇子皆列於纱窗内,倾耳者达数百人。
一时闻帝与无忌等立晋王议定,欢喜喧叫响振宫庭。
太宗闻言,心慰,于是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曰:
“承乾悖逆,泰亦败类,朕所观之,皆不可立。
欲选诸子尤仁孝者,立为蒙嗣。尔等可为朕明言。”
众臣皆道:
“晋王治,忠孝仁爱,宽宥恭恕,又为文德大贤后之子,立为储君,无所与让。”
皆腾跃欢叫,不可禁止。
太宗见众情所与,颜色甚悦。
因昨日泰从百馀骑至宫门事,乃密诏去武门,幽於北苑。
贞观十七年四月初七,太宗世民诏天下:
着立长孙皇后所出三子,晋王李治为国储。即日大赦天下,大减赋役。
万民久闻治之孝名,尽皆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