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黄粱一梦,万世留名六十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黄粱一梦,万世留名六十九 (第2/3页)

不久。”

    白眉白须的老匠人笑了笑道:

    “正因如此,老朽才敢斗胆一猜,此物是否为东瀛所有——而且怕不是高官贵胄,却是东瀛皇家所得。”

    武昭目光一锐:

    “老丈何出此言?”

    老匠人听得一国之母如此尊称自己,实在心中满心欢喜,立时道:

    “娘娘,我大唐自前朝以来,于这金银一艺上,已是进益非常,周邦诸国,无一能及。便是那擅制金银器的波斯突厥吐蕃高句丽等国,近年来也渐于我大唐之右。

    更不必说其他诸如新罗百济以至东瀛这等势微小国。”

    武昭点一点头:

    “听老丈这等意思,近年来诸国效我大唐之风,仍然盛行?”

    “只兴不减。”老匠人点一点头:

    “而这其中,又犹以自先帝贞观十三年海内大朝会之后,便事事处处,有心与我大唐一别长短的东瀛为最。”

    老匠以布衬手,拿起那根金针道:

    “这根金针成色质地于我大唐宫中看来尚可,但于国力赢弱的东瀛而言,便是上品——其实不止是东瀛,便是百济新罗,乃至高句丽,这些年来长年征战国力渐弱,也难得这等质地的纯金打铸这等精细物事了。娘娘知道,高句丽近年来将百济国中与自己国中所有金银珠宝,有明有暗地鬻卖无数,只为换置军资。再加上倾国之力对付新罗,国中已无青壮年人能有这等安定心思来修习这冶金之法。故而这等金质,也唯有目前隔海相望,未得战火燃及本土的东瀛可得。

    但东瀛限于地域偏狭,又长年固步自封,虽有诸多遣唐使节与留学生入我大唐国中修习百艺,却终究个个眼高于顶,自视过高,根本没得修什么真正的精艺强技。加之东瀛往来我大唐,远隔重洋波涛凶险,往往是十人往而一二人得返,是故也只得其形不得其质罢了。”

    老匠人侃侃而谈,听得武昭大悦,连连点头,又道:

    “但如此说来,老丈又如何断定是东瀛皇室所有?”

    “回禀娘娘,能得入咱们大唐来的,不是东瀛皇室,便是与之有甚为直接关切的血亲。而这菱花纹,正是他们当年在贞观十三年海内大朝会时派来的人偷偷学了去的——不瞒娘娘,当年老朽便是眼见着他们将这旧式花纹拿走了的人。只是当时想着不过是些咱们大唐已然不时兴了的东西,拿便拿了去,也无妨的……只是不知为何今日娘娘特着人来问,莫不是老朽当年所谓有何不妥?”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