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荣氏夫妇 (第2/3页)
不论世人如何说,荣家这小两口自回京后,女子书院和家中书房两点一线。
甚至还有书院伸来讲学的橄榄枝。
两人一一婉拒,这些年的游历,让两人都寻到了人生的方向。
与其在书院讲学教授这百十来个学生,还不如踏遍山河,遍访天下学者,寻求更高的突破。
留下一点有用的文字,惠及后世子孙。
宁远侯府与别家不一样,只有三个主子,府里的下人却要伺候一堆的“主子”。
两人的手稿装了七八口樟木大箱子,纸张容易损坏,书房有专门的人洒扫,就是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手稿。
两人的书房里,两张大书桌拼接成的一张巨大书桌,上面堆满了书籍手稿。
荣令宽的《大盛山河志》已经写了过半,这还只是半个大盛,里面不仅有各地的风貌民俗,饮食习性,还有风味各异的美景美食。
已经三十八岁,快四十岁的纪韫璋,戎马半生,他双手微微颤抖着翻看着初成的《大盛山河志》,眼泪忍不住从眼角溢出。
他知道这本不厚的书里面是多少人的血肉筑成的。
千秋万代,才书写了这片土地上的神奇。
第一页上写着,荣平元,著于大祁建武十四年春;荣令宽,修于大盛元贞六年秋。
两代人的心血,两个王朝的见证。
纪韫璋,“宽弟,此书之辉煌,后世可传!”
底下的朝臣立刻附声道,“恭贺陛下。”
这些人不乏对荣令宽的嗤之以鼻,一阵吃喝玩乐,写了本书便成了传世之作。
当太监将手抄本一一发下来后,翻看了内容才惊讶于里面的内容。
原来大盛这么大,大盛的民俗这么不一样。
原来大盛还有这么多高的山,这么宽的湖,这么长的海,这么大的草地。
若是没有人一步步丈量,他们的疆图又从何而来呢?他们又依据什么来治国呢?
这都是一代代人的心血而凝结的结晶。
荣令宽,“此书还不完善,陛下收复的西晋版图,臣还未踏足,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