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6章 着手开展尸体解剖 (第3/3页)
符合窒息死亡的特征吗?” 张林摇头,解剖刀在尸体左胸划出精准的弧形切口,皮下脂肪层呈现淡粉色的新鲜状态:“尸斑颜色深是因为土壤环境缺氧,不能直接判定窒息。注意看腹部皮肤,有轻微的绿色改变,从右下腹开始蔓延,这是肠道腐败气体扩散的典型表现。”
直肠温度的测量是确定死亡时间的关键步骤。张林将电子体温计的探头插入直肠 15Cm,显示屏上的数字缓慢跳动,最终稳定在 17.8℃。“环境温度按墓地土壤 18℃计算,温差 0.2℃,” 他对照尸冷公式计算,“按每小时下降 0.6℃的速率,结合尸僵和腐败程度综合判断,死亡时间应为 36±4 小时,也就是 5 月 21 日凌晨 2 点至 6 点之间。” 小林突然指着尸体的指端:“指甲发绀明显,甲床呈青紫色,而且结膜下有针尖状出血点,这总该是窒息征象了吧?”
颈部解剖揭示了关键线索。张林用止血钳轻轻分离颈部皮肤,舌骨大角左侧有不完全性骨折,断端锐利但无骨痂形成。“舌骨骨折是机械性窒息的重要体征,” 他测量骨折线的长度,“但骨折程度较轻,说明受力不算特别大。” 颈部深层组织的肌肉出血更具说服力 —— 胸锁乳突肌和肩胛舌骨肌有片状出血,颜色呈暗红色,边缘清晰:“这些肌肉出血是生前形成的,符合扼颈或缢颈的受力特征。”
“那具体是哪种窒息方式?” 小林递过放大镜,张林在颈部皮肤的挫伤处发现了重要痕迹:“你看这里,有类圆形的压迹,直径 0.8-1Cm,间距 2-3Cm,” 他指着压迹的排列方向,“从左侧下颌延伸至右侧颈部,呈不完全闭合状态,更像是扼颈形成的指压痕,而不是缢颈的索沟。” 压迹处的表皮剥脱较轻微,但真皮层可见密集的出血点,属于典型的生活反应。
胸腔解剖时,双肺的状态让张林进一步确认了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