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65章 沧海桑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65章 沧海桑田 (第3/3页)

常的农户家庭,所应该拥有的田亩数量!

    汉家的自耕农数量大幅缩水,过半都成了半自耕农、半佃农,即自有田亩不足以养家糊口,只能额外佃租一部分田亩,来作为补充……

    虽然这其中,有文景之治后,汉家人口大爆发、社会资源分配关系剧烈变化的原因在其中,但这个速度显然不正常。

    ——短短几十年,不到三代人的功夫,家庭户均田产,从八十亩掉到三十亩!

    连一半都没剩下!

    要说这,和汉武大帝玩儿坏上林苑,让汉家失去国运调节阀,加剧土地兼并毫无关联,那就是在无脑吹汉武大帝了。

    对于历史上的汉武大帝,也就是这个时间线上的弟弟刘彻,刘荣的看法一向秉承功是功、过是过的原则。

    汉武大帝的武功,对外战争的胜利和军事成就,刘荣不否认。

    也没人能否认汉武大帝,在军事层面为华夏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

    在军事成就层面,刘荣服历史上的汉武大帝。

    但这并不意味着汉武大帝的过错,就能因为卓越的军事成就,而默认应该被忽视。

    ——辩证的看待问题,就应该分别评判功、过。

    有功,就应该得到称赞,得到万民敬仰;

    有过,也应该得到批评,甚至是批判。

    而历史上,汉武大帝的‘功’,主要集中在军事层面,也就是‘武’的范畴;

    至于‘过’,则涵盖了除军事以外的几乎其他所有层面,即‘文’的范畴。

    文治武功,文治武功。

    汉武大帝没文治,甚至是‘负文治’,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举措,无疑便是让上林苑,失去了国运调节阀的功能,为了享乐之欲,至宗庙、社稷于不顾。

    至于陵邑制度,更是几乎宣告了西汉王朝,正式将一只脚踏入棺材。

    ——汉武大帝驾崩,传位幼子:汉昭帝刘弗陵。

    刘弗陵英年早逝而无子,霍光立废帝昌邑王。

    而后,则是草根皇帝:汉宣帝刘病己,即刘洵被扶立。

    这一时期,史称:昭宣中兴。

    而在故剑情深的宣帝之后,便是宣帝口中‘乱我汉家者,必太子也’的元帝刘奭即位。

    汉家的陵邑制度,也正是在‘儒天子’刘奭手中被废除。

    原因也非常离谱。

    ——刘奭在位期间,儒生们纷纷提议:陵邑制度劳民伤财,祸国殃民,不废除不足以安天下!

    然后,自认为忧国忧民,自以为这么做,可以让天下人减轻负担的刘奭,便真的废除了陵邑制度。

    之后的事,自然也就是可以预见得了。

    陵邑制度没了,地方豪强强势抬头。

    而且是在长达百余年的压制之后,如同被压到极限的弹簧板,无比强势的迅速抬头!

    加之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家早就成了儒家的一言堂。

    而地主豪强阶级,本就是儒家坚实维护的基本盘——就连废除陵邑制度,都是儒家为了解开地主阶级身上的枷锁,而搞出来的小动作。

    只可惜,元帝刘奭根本不懂个中厉害。

    废除了陵邑制度后,刘奭还颇有些飘飘然,自以为废除了陵邑之制的自己,已经是可以和太宗文皇帝比肩的仁君、圣君。

    殊不知,恰恰是这看似利国利民,实则祸国殃民的举动,彻底敲响了西汉王朝的丧钟。

    在元帝刘奭废除陵邑之制短短五十年后,王莽篡汉,西汉王朝彻底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若非出了个再续刘汉的大魔导师:汉光武帝刘秀,没有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那汉家就不再是‘享国两汉四百余年’的强汉,而是仅存在二百来年,便戏剧性灭亡的刘汉王朝了。

    作为穿越者,刘荣当然知道陵邑制度,以及上林苑的重要性。

    更知道哪条路是错的、哪个坑不能踩。

    所以,在刘荣的掌控下,汉家的上林苑,自然也就没有如历史上那般,走向‘纯粹供皇家玩乐’的奇怪路线。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