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沧海桑田 (第2/3页)
田野,故而被当地三老追着骂了好几里地。
后来,汉武大帝又因建元新政的失败,而被窦太皇太后彻底架空,郁闷至极,只能在上林苑捏泥巴。
彼时,手无半点实权的汉武大帝,只觉得上林苑,便是囚禁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偏偏这方小天地,都还不完全属于汉武大帝——出去玩儿还得小心老农的庄稼!
于是,在得以掌握实权之后,汉武大帝第一时间便决定:把整个上林苑,都化作自己吃喝玩乐的后花园。
在那之后,汉家的上林苑,就不再是国运调节阀了。
——租给佃农的皇家官田,都成了官奴自种的天子田产;
供上林百姓打猎、获取物质的山林,全都被围成了皇家猎场。
甚至就连那些生活在上林苑的当地土著,也同样被少府强制搬迁出了上林苑。
自此,汉家失去了上林苑这个国运调节阀,也失去了地主阶级和底层自耕农阶级之间,用于缓解土地兼并的缓冲地带。
至于汉武大帝——一个上林苑,显然还不够汉武大帝玩耍的。
因为年轻时,在上林苑玩儿的不尽兴,被当地老农扰了兴致,汉武大帝便任性的将上林苑,化作了真正的皇家林苑;
因为年轻时,在未央宫、在长安城憋闷的喘不过气,汉武大帝便在掌权之后,于长安城西郊——长安城与上林苑之间的位置,建造了专供自己居住的建章宫。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只能说,汉武大帝识人之能没的说,运气也是好的不行,但父祖辈勤俭、节约、质朴的美德,汉武大帝却半点没有继承到。
非但没有仿效父祖,甚至还颇有一股替父祖报复性消费的意味在其中。
总之,不管怎么说,汉家镇压国运的两大国策之一:国运调节阀上林苑,便此毁在了汉武大帝手中。
而这个举动的危害,汉武大帝也并非完全遗留给了子孙后代、后世之君。
——在位初期玩儿坏了上林苑,晚年的汉武大帝,便开始品尝到这一举动的恶果。
农民起义。
在汉武大帝末年,华夏大地,爆发了规模并不庞大,却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
究其原因,可以说是汉武大帝穷兵黩武,把对外战争的负担,都压在了百姓民身上,搞得百姓苦不堪言;
至于父祖留下来的战争经费,则被汉武大帝用于享乐——用于兴建建章宫、重修上林苑,亦或是巡游天下,封禅泰山之类。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失去了上林苑这个调节阀之后,汉家的社会阶级矛盾、土地兼并问题,在汉武大帝在位的前后短短几十年间,便加剧到农民起义层出不穷的程度!
根据刘荣在后世了解到的消息,在西汉开国初的太祖高皇帝年间,汉家的农户,基本都是每户三到四口人——以夫妻二人,外加一到两个孩子组成。
这样的一个农户家庭,在太祖高皇帝年间,清一色都拥有百亩农田。
到几十年后的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农户家庭的人员组成,开始增长到六到七人,家庭平均农田拥有量,则降到了不到九十亩。
这也正常。
毕竟嫡长子继承制,并不是说嫡长子通吃,庶子、幼子直接去死。
——在皇家,嫡长子做太子,庶子、幼子也同样能做诸侯王;
而在民间,家产虽然大都由嫡长子继承,但幼子也并非什么都得不到。
几代人传下来,原本的一百亩地,变成主脉手里的八九十亩,以及旁支的几十亩,完全是正常的事。
这个数字——‘户均田产不足九十亩’这个数据,在文、景二帝前后四十余年间,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到历史上的孝景皇帝驾崩、汉武大帝即位时,汉室的农民户均田产,依旧能维持在八十亩出头的水平。
但在短短几十年后的汉武帝晚年,这个数字,便掉到了骇人听闻的:户均三十亩!
汉武大帝在位年间的汉家民众,没人敢畅享拥有百亩良田!
大家都默认三十亩田,是一户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