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58章 意外之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58章 意外之喜 (第2/3页)

么的时候,这怨念便会让整个朝堂内外,都产生一种无意识的本能抗拒。

    ——对于储君的押注,是一个又一个轮回。

    上一个轮回,栗太后节外生枝,差点害的许多贵族阶级,如历史上那般押错宝、站错队,从而葬送整个家族的政治生涯。

    对于这样一个‘有前科’的不稳定因素,朝堂内外在下一个轮回当中,必然是严防死守,尽最大的可能,避免新一轮轮回也被栗太后‘左右’,从而再度生出不必要的变数。

    而且,上一轮的赌局,也就是当今刘荣获立为储、即位为帝的整个过程,也让汉家的朝堂内外贵族阶级,对这一赌局有了新的思考。

    ——对于贵族阶级而言,这个赌局,自然是先评定谁做储君的概率最大,然后去选这个概率最大的目标押宝。

    通常情况下,这个‘概率最大’的评判,是需要同属于贵族阶级的大部分成员广泛认同的。

    好比说当年,在栗姬还没有拒绝刘嫖的联姻请求时,贵族阶级几乎人人都认为:刘荣做储君太子,是八九不离十的事。

    大家都在这么说,那就基本是这么个情况了。

    但刘荣先成为最有价值的押注对象,之后又因为母亲栗太后的骚操作,而让朝堂内外心生疑虑,最终又凭借自身能力,真正成为太子储君,并成功继承皇位。

    这一过程带给汉家朝堂内外的思考便是:押注储君,未必只有‘选概率最大的那个’这一条路。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尤其是形式不大明朗、‘概率最大者’没有那么确定的情况下,贵族阶级完全可以选择身份最有利,同时也最有能力的那一个。

    比如先帝年间,作为皇长子,且自身能力不俗的刘荣。

    选定了这一押注目标之后,再去竭力帮助,让这个可能性不低的选择,在自己的帮助下成为有极大概率获立为储的人选——这也同样是一条路。

    当年,这么做的人很少。

    ——在刘荣最困难,最不被朝堂内外看好的时间段,有如此魄力的勋贵家族很少。

    但这些家族,有一个算一个,都在当今刘荣即位之后,获取了极为丰厚的回报。

    不单是金石珠玉、彻侯食邑,亦或是当今刘荣的亲近;

    而是当今刘荣几乎不计成本、不计得失的,给自己的这些‘从龙功臣’,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战场上立功的机会;

    在朝中担任要职的机会;

    当然,也包括让这些勋贵家族显赫,且长久显赫下去的机会。

    常言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放在押注储君这一特殊赌局之上,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押注可能性最大的那一个,顶多只能算是‘锦上添花’——毕竟人家本来就有很大概率做储君了,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记你的人情,不过是为了礼尚往来,外加做给其他人看,真正对你的感激和感恩,不说没有,只能说很少。

    但在一位身份没问题、能力没问题,却因为某些原因,而被朝堂内外评定为‘获立为储的概率大大降低’的落魄皇子面前,任何一份支持,都是值得永远铭记,并竭力给出回报的。

    比如,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因梁怀王刘揖愈发得势,而地位愈发不稳,甚至一度被舆论认定‘早晚被废’的太子刘启;

    再比如,先帝年间,因为栗姬拒绝馆陶主刘嫖联姻,而被朝堂内外认定‘无法过东宫那一关’的当今刘荣。

    你要说,这两个时期的先帝刘启、当今刘荣,真的就‘几乎不可能成为储君,并即位为帝’了吗?

    其实不竟然。

    这父子二人,均是时任天子没有嫡子,且不可能拥有嫡子的前提下,以皇庶长子的身份,为‘嫡长子继承制’托底的次选。

    如果这二人无法成为储君、无法即位为帝,那嫡长子继承制便形同虚设。

    正如历史上,孝景帝废太子刘荣,立皇十子刘彻,便是对嫡长子继承制,造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巨大打击。

    哪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