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曹美人 (第2/3页)
之前和之后,自然就要分开来算了。
——太宗皇帝之前,汉家百废待兴,内外混乱不堪!
而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开始,汉家也算是步入正轨,一切规矩也都开始井然有序的立了起来。
那么,一切就都显而易见了。
汉家‘真正稳定下来’之后,第一次皇位传承,发生在太宗皇帝传位给先孝景皇帝,理论上是遵循‘有嫡立嫡’,实际上却是‘无嫡立长’,把尚存于世的庶长子包装成了嫡长子。
这便使得太宗皇帝传位孝景皇帝之后的第二次,也就是孝景皇帝传位这一次,变得极为关键。
——文景之治,不单是海内升平,百姓幸福安康的盛世,也是真正为汉家开历史先河、定祖宗制度的盛世。
在此背景下,太宗皇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孝景皇帝若像历史上,与立汉武大帝那般‘立之以贤’——文景二帝各有所取,那汉家的皇位传承,自然就会被默认为:怎么着都行。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你可以说你是在法效太宗皇帝,遵循祖宗制度。
立之以贤,你同样可以说你是在法效孝景皇帝,仍旧是在遵循祖宗制度。
毕竟文景之治,并非‘太宗之治’‘孝文之治’。
法效孝景帝,虽然没有法效太宗皇帝那么高伟正,但也绝对算不上错。
所以,在原本的历史上,文景之治之后的汉室,皇位传承便主打一个随意。
立嫡长子的有,立庶长子的有,立之以贤、废长立幼的有,甚至和后少帝、太宗皇帝那般,旁支代嫡的也有。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历史上的孝景帝,用自身行动告诉了汉家的后世之君:学太宗皇帝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可以,学朕立之以贤也不是不行,怎么舒服怎么来,千万不要因为祖宗制度而束手束脚。
但在刘荣这个时间线,一切都不一样了。
——太宗皇帝看似有嫡立嫡,实则无嫡立长,好歹还把孝景皇帝包装、粉饰成了自己的嫡长子。
而孝景皇帝,则是实打实的无嫡立长!
直到驾崩,孝景皇帝也没有敕封刘荣的生母,当今栗太后为皇后!
栗太后至死没能成为先帝的正宫皇后,刘荣便也始终不曾成为先帝的嫡长子!
于是,历史的车轮,在不知不觉间稍稍偏移了一点,就让历史的整体走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的历史上,文景二帝父子在皇位传承上,可以说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但在刘荣所身处的这个时间线,父子二人却做出了一致的决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其中,太宗皇帝甚至更倾向于:哪怕是‘无嫡立长’,也要把庶长子尽可能打包成嫡长子。
孝景皇帝则表示:庶长子就庶长子,好歹也是长子,符合‘无嫡立长’就行。
于是,到了刘荣这一代,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刘荣无法再像历史上,文景之后的汉室后世之君那般,选择法效哪位先祖了。
文景二帝都是立嫡立长,这就等于说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成为了汉家——尤其是太宗皇帝入继大统之后,太宗皇帝这一脉的祖制!
尤其刘荣自己,也同样是这一套传承制度的受益者!
所以,除非有什么特别的必要——除非立嫡立长就要亡国灭种,否则,刘荣就不能,也没有必要破坏这套已经形成历史趋势,并逐渐成为‘祖制’的皇位传承制度。
反过来,若刘荣也在文、景二帝之后,第三次遵循嫡长子继承制,选择立嫡立长的皇位传承规则,那这套规则就将彻底成为汉家的铁律。
在这种问题上,绝对不会发生‘事不过三’的状况,而会是:一为例,二为同,三,则为制了。
所以,曹淑丝毫不担心刘荣会在‘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两个选择外,选择第三种‘立之以贤’的骚操作。
再加上刘荣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无嫡立长’,就等于说是刘荣通过此举,向天下人,尤其是曹淑承诺:朕一定会有嫡长子!
朕的皇位,一定一定会传给嫡长子!
照理来说,能得刘荣如此表态,哪怕知道刘荣不是出于对自己的情谊,而是单纯的‘为宗庙社稷计’,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