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43章 子墨子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43章 子墨子曰 (第3/3页)



    于是,学术思想界三足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一方为即将瘦死的骆驼:黄老;

    一方为即将撑死的绵羊:儒家;

    最后一方,则是仍复兴无望的法家,与差点濒临灭绝的墨家二者合理。

    对于这对难兄难弟的合作,刘荣倒也没有太过于担心。

    毕竟早在秦时,这哥儿俩就已经合作过,而且合作的相当默契。

    由法家负责秦的总体方向,由墨家负责民用、军用器械以及工程,再由墨家分支:农家负责农桑食邑,保障后勤。

    三者以法家为先,墨、农为辅,各司其事,也算是相得益彰。

    从最终,秦得以一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结果,也不难看出这哥仨的合作模式,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更何况此一时,彼一时。

    ——当时如日中天的法家,与正常状态下的墨、农两家,尚且能合作的那么愉快、默契;

    更何况是法家半死不活,墨家气若悬丝,差点没灭亡的现在了。

    于是,刘荣从中穿针引线,两个老朋友一拍即合,成了刘荣制衡黄老、儒两方的第三方力量。

    但随着事件的推移——尤其是当时间来到今年,汉匈高阙之战基本宣告结束之后;

    墨家给刘荣搞出来的新闻,真的是越来越大,大到刘荣都有些不好收拾,甚至不愿意收拾了。

    一开始,为了尽最大可能保护墨家,将墨家依旧存在的舆论影响降到最低,刘荣在自己的太子私苑:上林博望苑内兴建鲁班苑,将墨家安置其中。

    对外,便以‘鲁班苑为匠人居所,负责为汉家制造绝密器械’为由,将鲁班苑列为了汉家的最高机密。

    当然,这个说法也不假——过去这些年,鲁班苑所制造出来的一系列器械以及‘产品’,确实无愧于绝密二字。

    后来,墨家的几位代表找上刘荣,委婉的表示要‘践行所学’。

    说白了,就是要搞实践,要推行自己的主张。

    刘荣虽然有心防备,但也不好直接拒绝——毕竟过去这些年,墨家没少帮汉家做事。

    思虑再三,刘荣最终给墨家划了一个小县,任命了一个墨家县令。

    然后,事态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在短短几个月内,那个原本民风彪悍,私斗之风盛行的小县,便在那位墨家县令,以及随行墨者的‘调教’下,摇身一变成了一个超大号墨社!

    凡当地农人,无论是种地还是农闲,无论是婚丧还是嫁娶;

    无论是家中子侄要读书、从军,还是老人生病、离世;

    但凡有个什么事,该县便无不是齐出——婚丧嫁娶全村帮忙,子侄读书全乡出钱!

    孤寡老弱,有墨者专门对口帮扶,帮忙种田、抗水、砍柴;

    有人病了,也有墨者轮流上门诊治、照料,还有乡邻负责帮扶这一家人的生计。

    意识到事态苗头不对,刘荣当机立断,以‘轮值’为由,将那个墨家县令调离,调去了郡守府做少吏。

    所谓少吏,便是非负责人性质的部门成员,与之对应的‘长吏’,则是负责人性质的领导,如县令、郡守,亦或是部门监令之类。

    随后发生的一切,让刘荣真切的意识到:过去百十年,华夏统治阶级,为何要对这个看似人畜无害,甚至颇有些‘舍生取义’之意味的学派,要严防死守到那个程度。

    ——在那个墨家县令调离后,那个县,依旧如故!

    就好像那个县,已经被墨家思想刻入基因深处,早已经成为了永久性的墨家拥趸!

    至于那位墨家县令,在被调到郡守府之后,非但没有被官场的黑暗所侵染、所同化,反而开始在郡守府,大肆宣扬自己的墨家学说!

    然后,那个原本以黄老为主,儒家与之针锋相对的郡守府,便多了一群赤脚褐衣,言必称‘子墨子曰’的所谓墨者。

    这些‘墨者’官职不高,最高的也不过六百石,最低的为百石以下的无秩小吏。

    但即便如此,得知这一切后的刘荣,也还是怅然进口不能言。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