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编户齐民 (第2/3页)
中的一切,都被蒙上一层好似独属地狱的猩红。
程不识不语,只一味的劈砍,移动。
慢慢的,防线稳住了,程不识便开始指挥。
幸运的是,程不识多年所学,并没有塑造第二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在程不识的指挥调度下,那一小段城墙,成了匈奴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登上的生命禁区。
“当心!”
“驰援!驰援!!”
“送伤员下墙,将城中老弱也都召来!”
“若城破,毋分男女老少,都死无葬身之地!!!”
那沙哑、低沉的呼号声,似乎犹在程不识耳边回响;
那游牧之民策马逼近,大军压境的景象,也犹在程不识眼前。
直到战后,匈奴人都推走了,程不识也还是彷如魔怔了般,不断地指挥战友填补防线漏洞,并把城墙外,任何想要登上墙头的人,都一视同仁的砍下城墙。
等确定匈奴人退走,程不识心中,那根始终紧绷着的弦悄然断开,程不识当时还不算成熟的身躯,也于墙头上轰然倒塌……
“最是热血少年时啊……”
“不知不觉间,那一战,竟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曾经的未冠小儿,如今已是年过四十,鬓角挂霜。”
“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人,也宛若冢中枯骨,不止何时,便要化作黄土一捧……”
感怀唏嘘间,程不识自然而然的低下头。
看着身下,被自己骑跨于上的踏雪乌骓马;
腰间悬着一柄御赐战剑,是高阙之战后,当今刘荣亲自为程不识挂上去的。
自然还有将军印。
车骑将军印。
还有官印。
朔方太守印……
“陛下曾说过。”
“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官职越高,职责也要更重。”
“——某封侯拜将,几近位极人臣。”
“要背负的责任,有许多啊……”
喃喃自语间,程不识再次抬起头,扫视向天地间的河西大地。
作为当今刘荣最拿得出手的太子班底,以及汉家如今几乎唯一拿得出手的新生代将领,程不识对当今刘荣的想法——尤其是战略构想,可谓是相当了解的。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程不识非常确定:在当今刘荣心中,西域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幕南!
程不识依稀记得,太子时期的当今刘荣曾说过,西域,才是汉匈双方一决雌雄的战场。
汉家若胜,则开疆拓土万千里,匈奴人也只能被赶去天寒地冻的北海,要么竹简演化为北海地区的‘冰族’,要么被滚滚历史长河所碾碎。
若是败了,那汉家会很惨。
很惨很惨。
——穷兵黩武后的失败,对于一个封建王朝而言,是致命的。
后世人总说,穷兵黩武是贬义词,是绝对错误的。
但事实上,在后世,穷兵黩武四个字,也有一个近似的说法。
挖掘战争潜力。
在一场决定国家,乃至文明走向的大战前,尽最大限度挖掘战争潜力,甚至透支部分战斗潜力,本质上是没有错的。
只要最终胜利,那过度挖掘的战争潜力也好,预先透支的战争潜力也罢,都能凭借战争胜利的果实弥补回来。
唯有战争失败了,挖掘战争潜力,才会演变为透支国家发展潜力。
而在程不识的认知中,刘荣对西域的重视和担忧,便与此相关。
在刘荣看来,汉匈双方之间,不会爆发连续不断的无数场决战,而是会在几场决定性的大战后,转变为消耗战、拉锯战。
而且展现很可能远离双方领土,有极大可能会在西域。
一旦事态发展到那一步,那最终结果不说是两败俱伤,也至少是:嬴者险胜,输着惨白。
那样一场拉锯战、消耗战胜利,汉家也依旧需要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休养生息好几十年,才能缓过劲儿来。
至于败了?
刘荣的原话是:西域若败,则或汉亡!
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时间线上,于西域屡屡碰壁,且最终在汉匈双方于河西进行的消耗、拉锯战中率先低头的汉家,还真差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