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77章 冰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77章 冰雕 (第2/3页)

的巨大披风。

    至于甲、胄?

    莫说眼下,程不识并非身临前线战阵;

    便是真上了战场、到了前线,也根本没人敢在这冰天雪地,去穿金属制的甲、胄。

    便如此刻,程不识头顶,只一顶裘帽将程不识的脖颈、耳朵藏起,就连面门,都有小半藏在了披风上部立起的领口之内。

    如果说早先,程不识还只是从理论层面,能明白‘塞外苦寒’四个字的含义;

    那在博望城这不到一年时间,程不识却是切身体会到:塞外游牧之民,为什么会那般不遗余力的,在除冬季外的其余季节,悍不畏死的抢掠汉边军民。

    ——在身临其境后,塞外苦寒四字,终于在程不识的心中具象化。

    而在程不识看来,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即便是升为华夏军人、当今汉室将官的程不识,也想不到除抢掠外,游牧之民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能在物资贫瘠的辽阔草原,储备足够的过冬物资。

    当然,理解了游牧之民为什么这么做,并不意味着程不识就接受、认可这种情况的存在。

    作为汉将——尤其还是边郡出身,在那场汉家丧师失地的卫国战争中崭露头角的高级将官,程不识对于游牧之民的恨意,只有血液能洗清。

    至于程不识对‘塞外苦寒’四子的理解,以及对游牧之民南下劫掠的动机感悟,自然是让程不识心中,多了一些思考。

    既然游牧之民,是因为活不下去、是因为‘塞外苦寒’这四个字,才不得已南下拼命劫掠;

    那将来有朝一日,倘若汉家能解决这个问题——能让游牧之民即便不抢掠,也同样能安稳过冬,那游牧之民对长城以内的威胁,或许也能得到相当有效的控制……

    “郅都所部,到何处了?”

    沉默间,程不识冷不丁发出一问,当即惹得身旁亲兵上前禀报。

    “郅将军所部,于前日、昨日晚间,分批次潜出东、西大营,已于今日辰时于大河南畔聚集。”

    “按照战前部署,郅将军所部,今日会在南畔潜伏、修整至日昏。”

    “待夜幕,方会再度拔营背上,涉大河而临高阙。”

    亲兵低沉的汇报声,只引得程不识微微一点头。

    遥望向高阙的目光中,更是陡然带上了满满的凝重。

    ——郅都,是在七日前秘密抵达博望城。

    至于参加此战的大军,则是采取了更为高效、更为省时省力的轮转调防。

    长安派出的部队,除了羽林、虎贲、北军三部的精锐低调抵达博望城,余者多半去了北地,接替朝那塞一线的防务。

    而北地、陇右,则分调近半边军,进驻河套。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省行军时间,以求在匈奴人得到情报前,提前打响,甚至结束高阙之战。

    道理很简单。

    如果此战,尽由长安派出的大军作为参战主力,那就要等十数万战卒,从长安一路长途跋涉——先背上抵达萧关,出萧关而踏足北地;

    再横穿北地出朝他,踏足河套再行背上,方能抵达博望前线。

    在这个过程中,匈奴人在关中暗藏的探子、在北地埋下的眼线——甚至是河套地区,这些个看似归降汉室,实则却也随时做好‘重归单于庭怀抱’之准备的各部族,必然会察觉到汉家异常的军事调动。

    时间拖得越久,匈奴人提前得到消息、提前加强高阙防务的概率就越大,汉家获取此战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小。

    还是那句话。

    在封建时代——在人口流动被严格控制的古华夏,十万人数量级的军事调动,是不可能没有任何风吹草动、完全不引起敌对势力的关注的。

    所以,与其去费心费力,去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信息封闭,倒不如看开些,打一个时间差。

    ——汉室的军事调动,匈奴人肯定会收到消息。

    只是有关军事、战略方面的情报,往往都是具备时效性的。

    好比此战,汉家暗中筹备、不宣而战,即将‘暴起’而开启高阙之战。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