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111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章 111 (第3/3页)

猪宰杀后,在水井边用稻草或表杆烧烤肥猪,一人用簸箕煽风,以风助火,一人用两根棍子不时地拨动稻草,让稻草火将整个肥猪烧成焦黑。然后用井水冲洗猪体,并用杀猪刀将焦黑的毛皮刮去,最后进行开膛破肚,将肥猪分割成若干块,待烹调食用或胞制成腊肉待食。

    感通茶产于大理市七里桥乡辖区内感通寺方圆近10平方公里圣应峰(又称荡山)、马龙峰山脚一带,处在莫残溪、龙溪之间。感通茶为待客的上品。其中感通碧玉茶是上品中的珍品。感通茶也是白族三道茶中的“台柱茶”。

    烤茶是大理地区白、彝、汉等民族饮茶的一种方法。烤茶有清心、明目、利尿的作用,还可消除生茶的寒性。

    制饮烤茶的方法是:将特制的小土陶罐放在火塘边或火炉上,把陶罐烤热后,再放入茶叶,然后不断抖动小陶罐,使茶叶在罐内慢慢膨胀变黄,待茶香四溢时,将沸水少许冲入陶罐内,此时“磁”的一声,陶罐内泡沫沸涌,茶香飘溢。待泡沫散去后,再加入开水使其烧涨,即可饮用。烤茶冲饮3次,即弃之。若再饮用,则另行再烤。如来客甚多,每人发给一个小陶罐和杯子,自行烤饮。

    雕梅是白族传统名特食品。据史书记载,在唐代南诏时期,就有探亲访友相互馈赠雕梅的风俗。雕梅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纹而得名。制作工艺是以盐梅作原料,先用石灰水把盐梅浸泡,取出晾干,再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连续曲折的花纹,从空隙处挤出梅核,中空如缕,轻轻压启成菊花状,锯齿形的梅饼,放入清水盆中,撒上少许食盐,以去梅子酸味,然后放入砂罐,再用上等红糖、蜂蜜浸渍数月,待梅饼呈金黄色时从瓶坛中取出食用。

    炖梅又称“黑梅”、“煮梅”。制作技艺是以苦梅作原料,浸在陶罐内放在火塘的“子母火”(谷壳烧微火)灰中,持续加温1月一2月,待梅色黝黑时即停火食用。炖梅能搁置数年不变味。白族人常把它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白族人民用炖梅来作拌凉菜、煮酸辣鱼的味品。

    高河菜是大理苍山特产的高山名贵植物,原产于苍山顶峰“龙池”(洗马塘)海拔3500米以上地带。陈鼎《滇黔纪游》一书记载说:“苍山绝顶有高河菜,七、八月生,红茎。碧叶、味如芥。”高河菜常制作腌咸菜类食用。

    洱海海菜属绿藻类水生植物,产于洱海,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海菜生云南水中,长茎长叶,叶似车前叶而大,皆藏水内。抽序长苞,十数花同一苞。花开则出水面,三瓣、色白……人摘其茎叶食之。”海菜茎长四、五尺,软脆,粗细如绳,茎须开花,有苞,每苞开花四、五朵,四瓣,色白,故又名海菜花。

    白族三道茶出现在大理白族的许多重要时刻,比如贵客临门、迎娶新人。三道茶制作要求严格,有“三道”“六则”“十八序”之说。第一道苦茶,名雷响茶,茶叶被烘烤得微黄之时注入沸水,茶罐里隆隆作响,犹如响雷。这一道其味香苦,茶味浓酽。第二道甜茶,则加上核桃片、乳扇丝、红糖末,冲上滚烫的茶水,香甜无比。第三道回味茶,用蜂蜜加上花椒、姜片、桂皮末,冲上茶水。白语中“辣”与“亲”“麻”与“富”同音,因而第三道茶也有祝福亲亲热热,大富大贵之意。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