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4章 “恭送圣上殡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14章 “恭送圣上殡天。” (第3/3页)

的一条回复:

    【那只是如意和宁远舟的想法,女主一直教导杨盈只有天下统一,才能真正的止戈平战(微笑)】

    甚至当我忍耐了她这个不礼貌的微笑表情,拿出李世民与朱棣的例子来试图说服她时,她回了我一句:

    【你说的也是唐明,这个时代背景相当于唐朝解体,天下一分为九的时候,三国时期都时常战乱,五代十国可一直征战不止。】

    基于有大学期间曾在辩论队做了一年二辩的经历,在此我不打算直接复制自己气急之下发出的有些乱的原评论,只是有以下几个问题忍不住要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一,五代十国与三国确为乱世不假,可彼时的国与地、将与帅之间均是实力旗鼓相当的存在,可有人能如同唐太宗明成祖般既能兴兵镇压四境,又能令八方心悦诚服?

    若是能与成祖时的大明、太宗时的大唐般说一不二,又何至于以“以战止战”的方式,来达成所谓的“大同”?

    第二,若有战争便必有伤亡,诚如我段评所说的那样,就算主角团能够以一当十以一敌百,可又有谁能保证不会有人像原剧那般,在某一次战争里以身殉国?

    姑且当作他们有主角光环护佑,但那些普通兵士呢?他们可愿意一次次出征,一次次背井离乡面临险境,只为以自己的性命,铸就上位者所谓的“一统大同”之路?

    上位者的一句天真呓语,一场名义上的“和平之战”,便要无数普通兵士随她一起赴汤蹈火、马革裹尸么?

    第三,他国百姓或许本在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或许早已习惯了本国的律法民俗,若是强行将战火燃于他们的家乡,是否真的合天下黎民百姓所愿?

    名义上的“为天下统一”“为止战平戈”,可在普通百姓看来,是否便是女主所在的强国引领着一群兵士欺软怕硬仗势欺人,才挑起了这场“不义之战”?

    所谓的心怀大义,却是吞并了他国国土并入大梧疆域,这种行为与安帝觊觎梧褚丰富的矿产资源挑起战争的行为,又有何异?!

    《明朝那些事儿》中,当年明月曾有言曰:

    “强而不欺,威而不霸,这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气度与底蕴。”

    故而盛唐时曾有李世民被称作“天可汗”,故而明初时曾有朱棣令琉球东瀛俯首称臣,才有郑和下西洋,铸就“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传说。

    我不敢坦言自己读懂了《一念关山》,也不敢妄言看得懂每个角色的内核,但却也觉得,以战止战从不是大梧该有的风度与气度,战火再燃也从不是所有人想看到的结局。

    这本书后续的剧情或许会缺乏许多原剧中那般令人感到“燃起来了”的场面,甚至可能不会写到原剧那样大规模的战争,但私以为就如同现在的种花家奉行和平一般,国与国间的约定与盟款也并非不能解决问题。

    ——作者固然能够大笔一挥便救下原剧里那些有名有姓的遗憾,但唯有将战火自根源处平息,才能挽救所有血与泪、战与殇的意难平。

    读者所代入的,你我若是回到过去所拥有的身份,大多也并不是荣耀加身的上位者,而是不过想要平静一生、安居乐业的普通百姓。

    感谢看到这里的各位读者朋友,也感谢你们能够包容我这个infi感性驱使下的这么一段碎碎念,希望大家不要去顺藤摸瓜去找我今天提到的原评论也不要去打扰原作者,看过忘了、当成是小闹剧就好,之后我会继续正常更新,再次真诚感谢各位【鞠躬】】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