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07章 胡记油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107章 胡记油坊 (第2/3页)

非遗技艺实录”。

    教授握着胡德山的手,掌心温乎乎的:“胡师傅,您这手艺是活化石啊,得好好记下来,传给后人。”他指着老榨机,“从选菜籽到装瓮,每个步骤都不能漏,连您握木槌的姿势都得拍下来。”

    胡德山有点不好意思,搓着手说:“哪有那么金贵,就是些笨法子。”话虽这么说,还是认真地演示起来。选菜籽要筛三遍,大的小的瘪的全挑出去;炒籽得用柴火,铁锅要烧得发红再下籽;榨具上的木楔要敲得匀,力道重了怕裂,轻了不出油。

    民俗团队的人忙得团团转,摄像机转着,录音笔录着,教授在旁边奋笔疾书,连胡家婶子递来的油饼都顾不上吃。“这一步叫‘紧榨’,”胡德山抡着木槌,汗水顺着下巴滴在榨机上,“得连续敲二十分钟,让油慢慢渗出来,急了就堵在里面了。”

    教授忽然问:“胡师傅,您年轻时学这手艺,最难的是哪步?”胡德山停下锤,想了想说:“听声。炒籽时听菜籽爆壳的响,榨油时听木楔入槽的响,听得懂了,才叫真学会了。”

    录到傍晚,教授捧着笔记本感叹:“这哪是榨油,是门学问啊。”他掏出个U盘,“胡师傅,我们把视频刻成盘给您留着,将来教徒弟时能用上。”胡小满接过来,小心地放进抽屉,跟那本老笔记放在一起。

    没过几天,小木背着书包跑来了,手里举着张奖状。“胡爷爷,我画的油坊图得奖了!”是学校的美术比赛一等奖,画里的老榨机冒着油香,新机器的嗡鸣化成了音符,飘在油坊上空。

    老木匠跟在后面,手里拎着个木盒:“德山,给你送新做的滤油架,用的是老梨木,滤布挂上去不打滑。”打开盒子,梨木的纹路像水波纹,泛着温润的光。胡德山摸了摸,说:“你这手艺,比我榨油强。”

    小木在旁边插话说:“爷爷说,等我学会做滤油架,就教我做木槌,将来给胡爷爷打楔子。”胡德山笑得眼角堆起褶子,往他兜里塞了块油果:“好,爷爷等着,到时候咱爷孙俩一个打锤,一个做具。”

    油坊的订单越来越多,胡小满雇了个年轻媳妇帮忙打包。姑娘手脚麻利,给陶瓮系红绳时打个漂亮的蝴蝶结,说这样看着喜庆。“小满哥,有个顾客说要在油瓶上印您爹榨油的画,”她举着手机说,“给双倍价钱呢。”

    胡小满跟胡德山商量,老人蹲在榨机旁抽烟,烟袋锅的火星亮了又灭:“印吧,让更多人看见,油是咋来的。”他忽然想起什么,“让老木匠画,他的笔比打印机有劲儿。”

    老木匠果然来了,带着颜料和画笔,在空油瓶上画起来。老榨机、木槌、陶瓮,还有胡德山抡锤的样子,一笔一划都透着股拙劲。“这叫‘油坊记忆’,”他边画边说,“人家买油,还能捎着个念想。”

    带画的油瓶一上架就被抢空,有顾客留言:“这瓶子舍不得扔,装着油摆在家里,像个艺术品。”胡小满看着订单,忽然觉得父亲说得对,老手艺不是老古董,是能跟新日子处得很好的老伙计。

    入秋时,陈研究员又来了,带来个好消息:古法油的检测报告被收录进国家食品数据库,还得了个“传统工艺创新奖”。“胡师傅,这奖分量重,”他递过奖状,“说明您这手艺不仅老,还很科学。”

    胡德山把奖状贴在老榨机对面的墙上,跟申遗成功的牌匾并排。来买油的人都要站在跟前拍张照,说沾沾喜气。老李头拄着拐杖来看,眯着眼睛笑:“德山,你这油坊,比戏楼还热闹。”

    热闹里也有清静的时候。比如深夜,胡德山睡不着,就披着衣裳去油坊。月光透过窗棂,在老榨机上投下格子影,新机器在棚里安静地待着,像个懂事的孩子。他摸出那本老笔记,借着手机光翻,父亲的字迹在纸页上跳动,仿佛在说:“好好守着,别让油香断了。”

    有天夜里,他正翻笔记,忽然听见后院有响动。抄起墙角的木棍走过去,看见个黑影在新机器旁摸索。“谁?”他大喝一声,黑影吓得一哆嗦,转身就跑,衣角扫过铁架,带倒了个空油桶。

    胡小满被吵醒,追出去时,黑影早没影了。“爹,没事吧?”他看着地上的油桶,“怕不是来偷机器的?”胡德山摇摇头,捡起地上的个小本子,是本账本,上面记着“胡记油坊”的进货价和销量,字迹歪歪扭扭的。

    “是想偷咱的法子,”胡德山把本子揣进怀里,“怕咱的油卖得好。”他忽然觉得,这老手艺不仅要传,还得护着,像护着院里的老槐树,不能让人随便糟践。

    第二天,胡小满装了监控,又请了个老乡夜里守着。胡德山却觉得不够,他把老木匠和老李头叫来,在油坊里摆了桌酒。“咱这手艺是大家伙的,”他端着酒杯,“得一起护着,不能让外人学了去,瞎糊弄。”

    老木匠点头:“我做的榨具,只给咱油坊用,别人给多少钱都不卖。”老李头接话:“我的铁箍也一样,少一道火都不成,让他们仿都仿不像。”三个老人碰了杯,酒液洒在桌上,像滴在地上的油星子,亮晶晶的。

    护着护着,油坊的名声反而更大了。有家电视台做了期“非遗守护者”的节目,把胡德山和老木匠、老李头的故事拍了进去。节目里,胡德山抡锤的样子,老木匠刨木的样子,老李头打铁的样子,看得人心里发烫。

    节目播出后,油坊来了个特别的客人——那个偷账本的年轻人,低着头站在门口,手里捏着张道歉信。“胡爷爷,我错了,”他声音发颤,“我爹也开油坊,用机器榨油,卖不上价,我就想偷您的法子……”

    胡德山看着他,忽然想起年轻时的自己,也急着把油卖出去,差点用了劣质菜籽。“法子能学,但心不能歪,”他往年轻人手里塞了瓶油,“回去告诉你爹,用正经菜籽,好好榨,油自然香,不用偷别人的。”

    年轻人捧着油瓶,眼泪掉在瓶身上,晕开片油花。胡小满在旁边拍了张照,发在网上,配文:“手艺要传,心更要传。”评论区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传承,不是藏着掖着,是教人心。”

    秋末的雨下了三天,油坊的青石板路湿滑滑的。胡德山在老榨机旁搭了个棚,怕雨水渗进木缝。胡小满在整理新订单,忽然指着屏幕说:“爹,有个国外的博物馆想收藏咱的老榨具,给不少钱呢。”

    胡德山往榨机里添了把干菜籽,慢慢推磨:“不卖,”他说得斩钉截铁,“这老伙计得在油坊待着,看着新机器转,看着小木长大,看着更多人来学榨油。”

    雨停时,阳光从云缝里钻出来,照在老榨机的铁箍上,闪着亮。胡德山眯着眼睛看,忽然觉得那铁箍上的锈迹,像幅没画完的画,等着更多的日子来添笔。这时,院门外传来木勺碰撞的脆响,是小木背着书包跑来,手里举着个新做的木楔,喊着:“胡爷爷,你看我做得成不?”

    小木举着木楔跑过来,枣木的棱角被砂纸磨得圆润,楔尾还歪歪扭扭刻了个“木”字。“爷爷说,这楔子能顶半寸力,”他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