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听懂掌声! (第3/3页)
经验,并没有跨越大洋和大洲在万里之遥的其他地方开战的经验。
一路上的各种准备,各种突发状况的应对,还有各种可能发生的紧急事态,这些都要提前有所考量,要设置预案。
汪洋大海之上,远征舰队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怀揣着如此的设想,赵学宁开始要求参谋总部为这场远洋战争进行先期规划,要求他们充分为华联海军的远征行动制定一个完善的计划,一个各方面都要考虑到、都要有所准备的计划。
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利用已知的情报判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实力,并且判断华联介入欧洲反法战争会带来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虽然华联的目的是从西班牙和葡萄牙手里夺取美洲殖民地,但是反法同盟还有带英,神圣罗马帝国,普鲁士,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参与,如果忽视掉这群人,显然是不现实的。
最直接的一点,带英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如果华联参加了这场战争,站在了法兰西的立场上和反法同盟对抗,就等于在战争意义上成为了带英的敌人。
而且夺取美洲殖民地这个事情,搞不好也会让带英感到不满,到那个时候,带英会不会想办法对华联的欧洲贸易路线搞点什么小动作?
或者还会出现更加不可预料的情况,比如带英和华联彻底决裂。
这也是必须要考虑进去的。
虽然说赵学宁早就已经做好了跟带英彻底决裂的准备,但是这也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在彻底打垮带英控制全球贸易线路之前,显然华联的国内经济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至少做外贸的日子就不会很好过。
不过以华联强大的国力,广大的国土纵深,以及坚实的农业基础,赵学宁并不担心华联撑不过去,只不过代价这种东西完全是可以控制的。
操作的好,代价可以不用那么大,赵学宁也不想搞的举世皆敌,不想把大半个欧洲都彻底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上,尤其在他还要对付俄罗斯帝国的情况之下。
所以该如何利用军事力量打出局面是一回事儿,该如何利用外交的力量打开新的局面又是一回事儿。
二者之间该如何取得平衡,很考验华联的外交水平。
不过这些暂时都能算是后话,正儿八经摆在眼前的,还是经营中亚、将远在圣彼得堡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伸到这里的爪子给斩断,完成陆上联通中东的大战略。
此前,赵学宁安排了陈启隆到中亚与浩罕国、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和哈萨克汗国这四个国家进行外交,首要目的地自然是曾经向带清称臣的浩罕国。
要说这个浩罕国,虽然是个正儿八经的小国,但也不是个省油的灯。
几十年前,弘历和准噶尔汗国打生打死的那段时间,这个小国还很弱小,浩罕城都还没有建立,本身也是一个受到布哈拉汗国名义上控制的小角色。
并且这个小角色时常受到准噶尔汗国骑兵的袭扰,苦不堪言,但是背靠布哈拉汗国,日子也勉强过得下去。
后来随着中亚动乱,布哈拉汗国衰弱,浩罕国得以脱离布哈拉完成自立,成立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新生的浩罕国地处费尔干纳盆地,该盆地舒缓的地形和肥沃的土地给了浩罕汗国发展农业、繁衍人口的便利条件。
而且浩罕国地处丝绸之路交通要道,是重要的贸易节点,与周围的中亚国家相比,经济更为发达,赚的钱更多。
能赚到钱,国内人口慢慢增多,农业生产也跟了上来,于是国力不断强大。
十几年后,浩罕国就支楞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