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怒火中烧的外样大名们 (第3/3页)
最有钱的,到头来你们自己不愿意出钱,还要贪我们这仨瓜俩枣,这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
比起分摊份额相对较少的亲藩大名,外样大名们明显更加恼火。
因为在这个均摊方案当中,一千一百六十七万两的战争赔款中,有超过一半的份额都被外样大名分摊了,剩下的则是由亲藩、谱代大名和幕府共同分担。
这过于明显的依照远近亲疏来制定的分摊方案实在是让外样大名们非常恼火,
如果要大家分摊,你弄一个相对公平点的分摊方案,自己多一点,外样大名少一点,说点软话,对于大家伙多多少少也是一个安慰,大家伙儿也不会那么生气。
可是伱这赤裸裸的居心不良,这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了一点!
这摆明了不就是要针对外样大名吗?
且不说德川幕府规定之下,外样大名没有参与德川幕府中央政治的资格,最主要的是德川幕府还规定了各地大名的参觐交代制度,使得地处偏远的外样大名承担着非常严峻的财政负担。
按规定,全国外样大名分为东西两半,一半住江户,一半住领地,每年四月进行交换更替。
另外,大名的妻子须常住在江户,事实上作为人质。
每年到了时间,各地大名依地位带领侍从,构成“诸侯行列”,按期到江户参觐交代。
由于大名带领人员前往江户时人数往往众多,且大名一般会有一些攀比心理,不愿意丢了面子,甚至强行雇佣人员充当临时部下也要扩充随从人数,所以往返于江户和领地之间的耗费十分巨大。
因此这一制度不仅可以使幕府实际上把居住在江户的大名作为人质而加以控制,还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财力,使之无力叛乱。
而且跟着大名抵达江户的都是具有较高消费力量的中上级武士阶层,消费能力很强,所以这群人的抵达也能增加德川幕府的财政收入,使江户城的商业更加繁华。
用他们本地的钱来江户消费,创造江户的繁荣,颇有现代金融转移的风味,德川氏统治者的统治思维可绝对不落后。
可以说德川幕府的这一制度不仅剥削了大名的钱,也控制了他们的时间。
日本各地山地比较多,交通不便,大名在江户的时间是硬性规定的,而前往江户的路途又要耗费很多时间,所以总体来说,大名每年一般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呆在领地,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不是呆在江户就是在赶路。
对于地处偏远的外样大名来说,一来一回,一年就不剩多少时间了,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治理内政、增加声望。
大名长期不在领地,藩政大权只能交给家臣团处理,以至于家臣团的势力不断扩张,大名的权力受到影响。
如此一来,包括亲藩大名在内的地方大名很难说能够成功反抗德川幕府的统治,这一统治模式还是比较牢固的。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大名们也不是没有应对措施。
比如做一阵子大名之后就把位置让给自己的继承人,自己宣布隐居,退居幕后,但是不放弃权力,实际执政。
如此,前往江户折腾来折腾去的任务就交给继承人,吃苦受罪也是继承人去承担,自己就能长期留在领地执政了,等自己死了,继承人也有样学样的退位隐居做幕后掌权人,躲避制度,实际执政。
这都是下有对策的产物。
很多封建礼法制度的约束都是针对名义上的统治者,只要跳出名义的范畴且依旧能把握住实权,就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度,这也是一个政治潜规则。
当然了,受到这种制度针对的大名们肯定是不高兴的,尤其是外样大名,他们更是严重不满。
面对这种过于明显的削弱控制策略,他们要是高兴,就奇了怪了。
此番兰芳军队炮打江户城,德川幕府的软弱和军队的拉跨被居住在江户的亲藩、谱代大名与外样大名们看了个真切。
虽然他们也震恐于兰芳军队的强力,但是德川幕府的衰弱已经被他们看穿了。
因此在四月份东西两半大名交换驻地的时候,返回各自领地的地方大名们就已经开始在自己的领地内宣扬幕府的软弱无能和军队的腐朽。
尤其是返回领地的西部地区外样大名们,他们更是对德川幕府在战争期间的混乱与软弱无能大加宣扬、嘲讽。
其中以长期与幕府关系不好的萨摩藩与长州藩为代表,另外土佐藩、佐贺藩、熊本藩等诸多西部地区的外样大名也同样对德川幕府的行动冷嘲热讽,对德川幕府的畏惧大大衰减。
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川幕府居然还利用光格天皇的名义强行对他们摊派了大量战争赔款,更是让他们怒火中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