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88章 速来,打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88章 速来,打钱 (第2/3页)

戴了顶帽子,还用口罩将脸遮住,也不开车,迈开腿便走了出去。

    六点钟出头,正是日出的时候,沐浴着温暖的朝阳,道路两旁都是早起的人们。

    没有后世赶着上班的打工人的脚步匆匆,无论老的小的,一个个都慢悠悠的在逛。

    区别是老人们一般都拎着菜篮子,这些是出来买菜的,有些人也会顺便带点早餐回去。

    有些则是甩着两只手,直奔热气往外冒的早餐店。

    尽管京城、上海已经有不少人注册了个体户,就连省城也有不少人在摆摊,但这个时间点,改开的春风却还没有吹到云湖。

    这时候的云湖连一个正式注册的个体户都没有,至于零散的小摊贩倒是不缺。

    比如陈凡停船的那个货运码头上,其实就有几家固定的小摊贩,他们没有注册,只是拿着村里的介绍信,在码头上卖包子馒头、烤红薯这些。

    而且不是改开后才出现,即便是在大风天里,只要不是忽然来一场“暴雨”,他们都会在这里摆摊。

    对于他们,码头上的管理员不仅不会驱赶,反而会适当给与照顾。

    原因很简单,这就跟前文提到过的专门打马蹄铁的铁匠一样,码头上的工人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而由于码头上灰尘太多,食品公司只肯将最近的餐馆开在大堤内坡那一边,对于有些工人来说,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买到,这些小摊贩便给了他们方便。

    方便他人就是方便自己,在这个小小的码头上得到了具现。

    只不过,做这些小生意的,基本上都是从农村来的,而且仅限几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比如码头、农贸市场、人口较多的工人宿舍区等等。

    真正让小摊摆上大街,还要过上一段时间。

    陈凡走在大街上,看着和两年前几乎一模一样的商店,忽然有些明白,为什么上级领导会将杨康年单独拎出来委以重任,让他担任云湖专区的行署专员。

    俗话说,穷极思变。

    可是,如果不穷呢?

    老百姓还会主动求变化吗?

    云湖就是这么一个不算穷的地方,如果没有从上面往下压,恐怕社会变化要等好几年才会出现。

    而事实上,云湖的变化在全国来说也确实是相对比较晚的。

    第一个个体户出现在81年,83年才会有领导去个体户店里视察,至于第一家外资企业,那已经是85年以后的事。

    倒是第一家民营企业已不可考,不过肯定不会太早。

    在南方地区风风火火、连内蒙等内陆地区也在想办法加大利用外资的时候,作为传统鱼米之乡、工商强市的云湖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兄弟城市甩在了身后。

    几乎是同时,本来还有几分底蕴的江南省,公有经济也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被逐步淘汰,只剩下几家国家控制的公司还在撑门面。

    等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江南省才如梦初醒,想着要搞经济、往前追。

    可这时候还追个屁。

    你在追,别人跑得更快,后来自然不出意外,泯然众人矣。

    陈凡在大街上逛了一圈,心里想着,穿越前的世界里是没有云湖汽车厂的,虽然不知道云湖机械厂的领导是不是杨康年,但他后来肯定没有坐过云湖市长的位置。

    这一次事情发生了变化,杨康年这个改革小先锋不在工厂了,要带着云湖地区一起改,自己也会给云湖注入一些资源。

    就是不知道,未来的云湖,会变成什么样子?

    他一边想着,一边随意走进一家早餐店,先花钱买票,再等着叫号,轮到自己的时候,赶紧去出餐口交票取餐,由于动作迅捷,成功免了一顿骂。

    端着早餐找了个空位坐下,将口罩往上推了推,拿了双筷子便准备开吃。

    这时对面一个中年人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吃饭也不摘口罩?”

    陈凡压了压嗓子,用略带沙哑的声音说道,“啊,省得麻烦。”

    那人眉头微皱,“你感冒啦?”

    陈凡,“嗯。”

    下一秒,桌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