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84章 分封的深层次谋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84章 分封的深层次谋算 (第2/3页)



    大概率不会发生,说出来很有可能会打击他们变革的信心,没必要去说。

    至少没必要现在就说。

    不过事无绝对,万一呢,未雨绸缪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尽管他没说,却一直在默默的想办法应对这个问题。

    大同思想里,就有相关的内容。

    分封也同样是其中关键一环。

    在朱元璋看来,海外分封是另类版的退功臣。

    在朱标看来,分封是一场利益交换。

    用朝廷无法有效掌控的利益,换取权贵支持变革。

    在朱雄英心里,分封是帝国计划的一部分,是实现制霸天下的途径。

    在陈景恪看来,分封是华夏文明的一次大扩张。

    但又不仅仅只是一场扩张,同时也是化解未来会出现的,老旧权贵和新兴权贵之间的矛盾。

    大权贵是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会不自觉的堵塞晋升渠道,打压新兴权贵群体。

    这是利益使然,不是什么思想能改变得了的。

    现在,把大权贵分出去当了国王,剩下的小权贵和官僚能力有限,没办法堵死晋升渠道。

    民间的人才和新兴权贵,就有了晋升的空间。

    有晋升空间,自然没人愿意造反。

    所以分封在陈景恪这里,有着更深的用意。

    当然了,他这么做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晋升体系。

    商业资本想掌权,纯属想多了。

    他们本本分分赚钱老老实实做人,那就让他们好好过日子。

    如果他们想奢求更多,那对不起,铁拳可不是开玩笑的。

    当然,也不能完全堵死他们从政的空间。

    放弃家族资本,转行进入政坛,也不是不可以。

    前世这么做的人还真不少。

    总之,陈景恪要做的,就是尽量给下面的人更多的选择机会。

    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保持国家的活跃性,不至于变成一潭死水。

    这些深层次的想法,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也没有人知道。

    老朱就更不知道了,他现在的心思全在炎洲上,催促道:

    “快说说,传言是不是真的?”

    陈景恪颔首道:“是真的,我们派去的人绕着那里转了一圈,确定那就是一座大洲。”

    “其面积比现在大明实际控制的国土还要大,与传说中的炎洲有五六分相似。”

    “更多细节,还需要等进一步探查之后才能知晓。”

    按照正常来说,探险队不可能半年跑一个来回。

    但有了那支商队给的航线图,再加上陈景恪假借那本游记的名义,给出了更加具体的路线图。

    甚至还画出了炎洲的大致轮廓,让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

    这才让探险队半年就将情报带了回来。

    老朱兴奋的道:“好好好,实在太好了。再派人去好好侦查,一定要尽快摸清上面的情况。”

    陈景恪回道:“我们派去的探险队实力很强,在确定那里是大洲之后就一分为二。”

    “一支回来汇报情况,另一支留在当地建造定居点,并进一步打探炎洲情况。”

    “这次请太上皇过来,就是商议一下,具体如何开发那里。”

    这时,耿光担忧的问道:“炎洲是否有强大的国家?我们留在当地的探险队,不会与他们起冲突吧?”

    陈景恪说道:“炎洲只有一些土人,生活非常的原始。”

    “根据探险队短暂的接触,发现他们不会冶炼金属,没有马匹,连陶器都不会烧制……”

    陶器都不会烧制?众人都有些惊讶。

    在陈景恪的主张下,大明建立了一个机构,专门做区域国别研究。

    将接触到的每一个国家部落的,风土人情、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生产力情况等等,全部做详细的记录。

    其中很多都是原始部落。

    这些原始部落,很多都未能掌握金属冶炼技术,但连烧陶都未能掌握的确实少见。

    烧陶实在太简单了,弄几个泥胚子阴干扔火堆里烧,都能出陶器。

    一个大洲竟然没有能研究出陶器的烧制方法……有点超出他们的想象。

    徐达都忍不住问道:“这个情报准确吗?”

    陈景恪回道:“目前来看应当不假,具体如何还要做进一步探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