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9章 新的课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49章 新的课题 (第2/3页)

他有那个能力,又处在那个位置,大明提前二十年经略南洋,他依然参与了进来。

    并且获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

    既然已经有了适合的人选,陈景恪就决定,直接在南洋推行新政。

    将自己的计划一一写了下来,准备明天给朱元璋瞅瞅。

    奏疏写到一半,福清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进来,嗔道:

    “一天天就知道忙政务,饭都不吃了。”

    陈景恪抬头笑道:“一个难题意外得到解决,这不是高兴吗。”

    福清将一碗莲子羹、两个包子和一碟咸菜放在桌子上:

    “吃过饭再写吧。”

    陈景恪心中倍感温馨,笑道:“感谢福清公主,小的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娶到你这么贤惠的媳妇。”

    “哈哈……”福清失笑出声,轻轻推了他一下:

    “你这张嘴啊,就会哄女人开心。”

    夫妻俩卿卿我我了一会儿,等他吃完饭,福清才问道:

    “那两个人的能力,真的有你说的强吗?”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能力倒还在其次,主要是有胆略,想法也比较符合我的要求。”

    “我对南洋的一些计划,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去施行。”

    “今天见到那个许柴佬,竟然发现他在很多想法上,与我不谋而合。”

    “虽然考虑的没有我全面,但稍加培养,还是可以用一用的。”

    “那真是太好了。”福清也为他感到开心,然后若有所思的道:

    “那个许柴佬好像被家族除名,妻儿都随他入京,现在还居无定所。”

    “咱家在西街有一所小院,暂借给他安身吧。”

    这就是替他拉拢人了,陈景恪心下很是感动:

    “你看着去做就好……对了,海盗写好了吗?”

    福清点点头,说道:“已经定稿,我再修改一遍就拿给你看。”

    陈景恪笑道:“时间正好,借着开海的东风,定然能传扬天下。”

    福清理所应当的道:“这是自然,你的创意我的文笔,肯定能传扬天下。”

    陈景恪哑然失笑,这媳妇越来越不谦虚了。

    夫妻俩又聊了一会儿,福清就起身说道:

    “好了,你先忙吧,我回去等你。”

    目送她离开,陈景恪才提笔将奏疏剩下的部分写完。

    第二天进入皇宫,见到朱元璋先提前打招呼,等会儿有关于南洋的事情要汇报。

    这就是预约时间了,免得老朱去忙别的。

    朱元璋也知道这个意思,特意吩咐人将早朝结束的时间空出来。

    朱雄英则很好奇,一直追问:“还有什么事情瞒着我,老实交代。”

    陈景恪只是告诉他,早朝结束一块儿去听不就完了,现在追问等会儿还要多讲一遍,浪费口水。

    朱雄英气的差点打人,不过也确实没有在追问。

    今天的朝堂比较平静,没说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按照流程走完大家退朝各自去忙自己的。

    朱元璋、朱雄英和陈景恪三人,则一起回到乾清宫。

    大家各自坐好,朱元璋问道:“说吧,伱又有什么新想法了?”

    陈景恪将奏疏呈上,也没有隐瞒,直接说道:

    “倒也不是什么新想法,早就想好的事情,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去执行。”

    “昨天发现一个不错的人才,能理解我的想法,所以就写出来准备游说陛下。”

    朱元璋本来都把奏疏打开了,一听这话,又给卷在一起往旁边一丢,没好气的道:

    “那你就用嘴皮子给咱讲吧,咱懒得看了,费眼睛。”

    陈景恪:“……”

    朱雄英幸灾乐祸的道:“哈哈……你活该……”

    但随即他就打圆场道:“你说的人才,不会是昨天下午见的那两个人吧?”

    陈景恪心道,好兄弟,没白教你那么多。

    “主要是许柴佬,此人虽生在商贾之家,却没有沾染商贾的缺点。”

    “他比一般人了解商业,知道如何发展商业,也知道如何限制。”

    “稍加培养就是个很少见的新型人才。”

    朱元璋不屑的道:“什么新型人才,你直接说懂商贾之道的人不就行了。”

    “我就不信咱大明七千余万百姓,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大明原本在册人口六千万,去年人口普查,查出了很多黑户。

    再加上蛮夷入籍,总人口增加了一千四百多万。

    肯定还有很多人口被藏匿,但继续查下去代价就太大了。

    而且人口藏匿也是制度和经济等多方面问题造成的。

    与其纠结这个,不如将更多精力放在制度建设,搞好经济上面。

    只要这两方面做好了,黑户自然就会减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