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顺利签订合约 (第2/3页)
廷已经彻底失去了北伐的能力,只能当做自己的原材料产地了。
没办法,对比起北方地区,晋廷所处范围基本上都是长江以南,这里气候条件优越,相对北方的寒冷气候,南方这里湿润多雨,有充足的阳光与雨水。
其次当地未曾开发的土地资源丰富,长江以南向来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
最重要得,还是大量流民北下,被这些世家一个个给贪污下来成为隐匿人口。
这种隐匿人口,晋廷想要收他们的税几乎不可能,但随着刘泰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的海量需求,世家自然而然会想办法让这些被自己隐匿的人口大力开发荒地,从而发展生产力。
至少在劳动力成本这点上,刘泰区域内的劳动成本,可比晋廷这边的劳动成本要高的多。
别得不说单单是《徭役税》这条税法,便限定了世家豪族收纳的仆人数量是有限的,且每个都要去朝廷进行公正,然后每个仆人每年都要交税。
但晋廷这边的世家,“税,仆人都还要交税?简直闻所未闻,滑天下之大稽!”
正因如此,双方用人成本直接就拉了开来,晋廷这边真的太适合做原材料产地了。
而对崔悦陆陆续续提出来的双方和平后的商贸往来,晋廷这边倒没一口气答应,但也也没一口气回绝。
王敦原则上表示同意这件事情,但需要手下的人商量具体的细节,所以希望崔悦现在建康这边待上几天,等待消息。
实际上,对于刘泰这种以经济利益作为双方和平的担保,至少王敦与司马睿思索后,都是答应下来,毕竟这件事对他们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就更不要说作为地头蛇的江东士族亦或者北方来的流亡士族都能从这件事中获取到足够好处,就更没拒绝的理由,只不过具体价格,到底需要跟崔悦好好的商量。
而随着崔悦完成先头意向,需要去制定更进一步的具体的原材料价格时,这就需要张嵩这个长期从事经营方面的人出马了。
同样随着张嵩到来的,除了确定原材料价格,同时也顺势提出大汉长期引进劳动力,如果贵方手上有人口的,尽管可以送过来。
总而言之,张嵩的到来算跟着晋廷这边签订了一揽子的合约,刘泰也向着晋廷这边收购海量的原材料。
与此同时,刘泰则是把食盐,蔗糖,纸张,陶器……各种各样的工业制成品反过来出售给了晋廷。
另外,因为陶器的发展,以及煤炭能源的进一步利用,像罐头这种加工产品也逐渐出现在北方市场上。
别看罐头这一种东西不起眼,但它能很好的保存一些比较短期的水果,从而把它们从黄河以北出售到长江以南的地区,帮助刘泰获取丰厚的利润。
而刘泰一直布局的工业体系,开始逐渐展现出狰狞的姿态,开始进入了一定成长期。
这时候,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什么制作工艺,因为这些东西就算刘泰有意识的封锁,五年十年这些技术晋廷那边的人想要学习也总是能够摸索出来的。
现在刘泰的大汉跟着晋廷拉开差距的,是刘泰一直以来都在能源与钢铁上的投入,以及不计代价的发展煤钢司所带来的回报,开始一点点的反哺整个社会。
首先就是钢铁在军队上的使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饱和,毕竟自己不需要每年给士卒们换一身新的鳞甲,或者给马匹换一身铁浮屠。
这就让大量钢铁开始从军事领域向民间流动,各种生产工具的材料从木制开始逐渐被钢铁所替代,从而直接的增加了生产力。
其次,煤炭这种能源,开始在整个社会开始逐步的普及。
这种普及自然比不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煤炭提供的热能转化成蒸汽机的机械能,从而对社会发生改造。
但大量煤炭走入千家万户,自然而然会替代原本某些产业对于木炭柴火的需求。
尤其越是大规模的产业使用煤炭就是会比柴火木炭更加具有效率与性价比。
这样的情况下,晋廷这边就算得到相应工艺,但比能源比不上刘泰的煤炭,器械材料比不上刘泰的钢铁,更不要说整体的规划布局上,刘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