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曾被各界视为人类之光的人现在没人支持了? (第2/3页)
天,主要是对筹备工作查缺补漏,还有就是剧本围读,现在这个剧本围读的习惯也慢慢的在国内的剧组形成了一种习惯了,以前的剧组围读什么剧本啊,剧组的主创除了导演没有人知道接下来该怎么拍,各组要做到什么要求。
完全是导演在现场说要怎么样,然后大家临时把导演的想法实施出来,包括表演也是。
但自从何方说要搞电影工业化,制片人中心制,然后按照好莱坞的方式搞一堆的不同的方式之后,慢慢的大家就改变了。
自从围读剧本变成了常态,剧组的创作就更加的轻松了,因为剧组的各组人员都很清晰很明了剧本表达什么,统一了对剧本的理解。
特别是对人物的理解,因为有时候每个部门对人物理解不一样,就会做也不同的工作。
比如摄影灯光认为这个人物这场戏里他是情绪低落的,所以他们的用镜及灯光都会去故意做情绪,比如把灯光的光比调低,反差调小,层次感丰富起来,光的色温、饱和度以及颜色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那如果美术认为这场戏中这个角色的情绪是安静而不是低落,但内心却是积极的,美术这么理解后会怎么做?美术会在整体环境趋浅色调的色彩中布上一丙个显眼的暖色调道具,以显示这个人物此时的内心燃烧着积极的一面的。
如果服化的理解又不一样,觉得这场戏人物的情绪是极其低落灰暗的,所以他们在人物的妆容上使劲的往灰暗的一方面做……
这样的各部门不统一的认知,会造成怎么样扭曲的画面?传达多怪异的情感?
看,不同的主创部门对人物的理解不一样,那么他们在实际的拍摄所做工作就会出现巨大的偏差,这就是主创们对剧本人物理解不统一的大问题。
所以,围读剧本就是导演在告诉所有的主创们每一场戏,每一个角色,他们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表演是什么样的,导演想要的画面是什么样……只有这样在拍摄之前把大家的思想统一了,那么在拍摄过程才会有目标、有效率、有创作。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导演指定的东西还怎么让主创有创作呢?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就拿没有围读时,主创们在面对一场戏时有没有创作呢?其实是没有的,因为导演临时的要求,你只能临时的满足。这个时候,你只是为了合格而去做,而不是为了更好而去做。
那有了围读剧本之后,导演早早的有了指导,那你就会提前为了出彩而去做,而不是为了合格而去做。
这就是区别。
当然严格的剧组还会在正式拍摄之后的每天晚上开创作会,就是讨论与落实第二天各部门的工作。
但是也有很多的剧组不开,除非第二天是重场戏,需要临时让大家明确分工,统一意见。
何方的剧组平时不开这种创作会,主要是给剧组人员充足的休息时间,有时候拍戏拍得很晚了,导演你还要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开创作会开俩小时,第二天大清早就得到拍摄现场,中间可能都不足七个小时睡眠。
在睡觉前洗漱要时间吧?处理一下私事要时间吧?与同伴聊个八卦要聊去点时间吧?有些人还要与同伴打个牌什么的要时间吧?与剧组夫妻运动一下要时间吧?再差加上前戏也得十分钟吧?或者吃个夜宵什么的要时间吧……
如果中间你留给工作人员休息的时间不够,第二天他们的工作绝对会错误不断,然后影响剧组的进度的。
2013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一,癸巳年,辛酉月,甲申日,第38周。
宜结婚、出行、搬家、动土、安葬、修造、拆卸、修坟、伐木、立碑、破土!
秋高气爽,中秋前夕,绝对的好日子。
《湄公河行动》剧组在景洪正式开机,一大帮的记者大老远的从各地赶过来,为的就是抢个新闻增加个流量。
各方代表都到场了,不仅有几个投资方的大佬,还有公安系统的领导都到场,共同祝贺电影开机大吉,拍摄顺利。
当然,开机发布会上记者们也问了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由于是打过招呼的,有些问题很克制,这让本来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