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大结局 (第2/3页)
初入官场的海瑞,因为锋芒毕露,被朝臣排挤,发配去了大明的海外殖民地「镇南都司」。
在亲眼目睹了「隆庆新政」下,天竺人饿殍遍野的惨状后,最终海瑞联合一群同样被排挤到天竺的传统儒家士大夫集体抗命,私分了本应输送回本土的口粮,主动引爆了藏在「隆庆新政」之下的大雷,随后海瑞等人集体自戕殉道。
而宁玦由于「求死」设定的存在,不能主动提出,把天竺人的口粮拉回来发展「新政」。
因此,所谓「隆庆新政」的实际主导人,在大纲里,被安排成了严世蕃。
当然,也考虑到了运粮的费效比问题,运粮不赚钱。
可以把天竺人口粮就地喂给牲畜,制成肉干嘛,这附加值不就上来了?
也可以索性直接强行在天竺当地改稻为糖,运糖回来,自然会有商人愿意干。
总之,只要能够开除人籍,办法总比困难多。
严世蕃就这一点好,因为没有道德,所以从来不被道德绑架,只要能赚钱,可以搞,都可以搞。
也正是因此,严世蕃最适合主持这个变法。
由上,整理出了完整的大纲。
在宁玦不断作死的推动下,大明在天竺建立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同时,海瑞初入朝堂,被严世蕃、徐阶等人一致排挤,成为首任「大明镇南都司宣慰使」,上任天竺,同时大明新政进入到烈火烹油阶段。
而另一头,在海瑞抵达天竺后,意识到了大明的表面繁荣,是建立在累累尸骸之上,海瑞在经历了短暂纠结后,被宁玦「骂醒」,决定「殉道」。
同时,镇南都司等诸同僚,决定与海瑞同心死义,联手截留停在天竺码头上的漕粮。
海瑞的死,极大震撼了宁玦,同时,让宁玦见到了大明内部,类似于工业时代初期的乱象,例如每天工作六个时辰的三岁小娃娃等等,促使宁玦跟朱载壡,完成最后一段大结局剧情的设定。
即:帮助冲进京师乱民亲手捣毁树立了两千年之久的神像——天子。
后面的剧情,就是君臣二人联手踩油门下坡,埋葬大明帝国。
剩下的就是几个主要人物结局。
华县大地震后,深感皇权受损的嘉靖,逐渐放权给太子朱载壡,随后朱载壡与宁玦联手变法,在变法初期取得一定成果,是谓「嘉靖再兴」。
初期的成功,刺激了严世蕃、徐阶,朝野上下决心变法,清流、严党,开始联手行动。
此时,一封赘述各类变法成果的「贺表」刺激了嘉靖,使其隐隐猜到了所谓「嘉靖再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而在宣读贺表时,宁玦无心一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