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3章 大结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233章 大结局 (第1/3页)

    由于前文烂尾,为防止读者看不懂大纲遁,故此把整体思路一并列出,还请审核大大刀下留情。

    剩下剧情的核心设定:宁玦与朱载壡主持的这场变法,在没有殖民地输血的情况下,最后是一定会失败的。

    失败的原因很直接,士大夫跟地主自身所具备的封建色彩太过浓重。

    在这里先抛出一个理想情况下的逻辑链条。

    失地流民入城讨生计→城镇膨胀→城镇对口粮需求增加→粮价上涨→地主卖粮→粮价下跌→城镇发展

    可地主、士大夫,本身并不缺钱,因此导致整个逻辑发生异化。

    也就是,在最后几环发生时,变成了如下这个情况。

    粮价上涨→士大夫卖粮→粮价下跌→士大夫不缺钱,所以停售口粮→粮价继续上涨

    粮价继续上涨之后,工匠的生活成本上涨,势必会倒逼工坊主要求提升收入,而此时新兴的工坊主面临两个选择。

    1,把扩张生产跟研发的费用,分给工匠,勉强维系生产,等待机会解套,回乡置地,成为士大夫。

    2,牺牲属于自己的红利,继续保持投入扩大生产跟研发,

    工坊主会怎么选,显而易见。

    如此一来,当大量工坊主选择①之后,等待「隆庆新朝」的结局,就是城镇扩张停止并开始萎缩,从工匠到工坊主集体,回流乡村。

    而且以士大夫、地主的视角打开,他们也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只是做了最简单的「高抛低吸」。

    这种「双向无辜」的境遇,会使得内部矛盾空前激化,因为双方都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

    综上,剩下的剧情大概就是,在宁玦主持的这场变法,在经历了短暂的烈火烹油后,因为某个剧情的发生,导致明帝国突然失去了殖民地输血,帝国内部出现剧烈震荡,最终,乱民冲进京师,朱载壡跟宁玦决定以身殉国,主角「求死」任务达成。

    而这个导致明帝国失去殖民地输血供应的「核心剧情」,在大纲里,被安排给了海瑞。

    重新回到剧情线上。

    一切的矛盾根源,在于城镇人口不能生产粮食。

    因此,在城镇扩张的大背景下,「隆庆新朝」不得不转向海外殖民,索取口粮。

    而「隆庆新朝」的蒸蒸日上,实际上是建立在海外殖民的尸骸累累上的。

    跟英伦三岛不同,在儒家的传统叙事中,是没有赋予某个人开除「人籍」的权力的。

    这也是前文俺答封贡中,引用「朕代天覆帱万国,无分彼此,照临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无或尔遗」的原因。

    所以,在后文中这段核心剧情便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