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1章 萝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41章 萝卜 (第3/3页)

捡了去了都不知晓。

    “皇爷,莫不是上古时期,另有他矿?”

    “他矿?他就是金山银山,也不应当抵得过汉唐厚葬,每崩一帝,每薨一王,动辄便是几万、十几万两银子带到地下去了。”

    本来嘉靖没往这个方向想还好。

    越想越是心里发毛。

    何止是厚葬啊,哪怕是寻常百姓家中也有存银的习惯。

    这么多银子。

    但市面上还是有银子,甚至是自大明开国以来,银子竟是越来越多了,这么多银子,哪冒出来的?

    “兴许是有那土耗子倒斗……?”

    黄锦还没等说完便闭上了嘴。

    这盗墓贼就算是在猖狂,也架不住埋得的人多啊。

    按理说,这天下市面上的银子就是应当越来越少的。

    “此事不查清楚,我大明朝这个法,顺遂不得,此国之大事也,不可不察。”

    一旦大明行了一条鞭法。

    每年大规模的火耗就在眼前。

    虽说每次耗也就是百去其五,那也架不住年年这么耗,而且每递解一年,就要将银锭融两到三次。

    照百去其五的火耗比例算,每岁征银二百万两,收上五年,大明市面上的白银就要少五十万两。

    于公于私,这个事情,嘉靖都要查清楚。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户部的账房拎着一摞厚厚的账本走进了西苑。

    “启禀陛下,大致有结果了。”

    嘉靖猛地抬起头。

    “如何?”

    账房掀开账本,轻声道。

    “所有的帐都对不上,如果说只有我大明所产之银,当下之银价,每两白银至少换钱两千五百文以上。”

    即便是嘉靖找了这么多人,手上的数据也是十分有限,无外乎就是历代君王陪葬了多少银子,大明的银矿每年产了多少白银。

    能得出的结论也就是帐全都对不上,然后相当粗略估计一下银价应当在什么位置。

    “另据唐书、宋史所载,中原银价,自贞观、太平兴国、绍兴三朝之后,皆有所降,国朝自成祖、宣宗之后亦有大降至英宗后才方见稳,卑职等估略,许是天下初治所致……?”

    嘉靖不耐烦的摆摆手。

    “贞观尚且说得过去,太平兴国元年,绍兴元年,是财神爷看他赵家弑君谋逆,国破家亡,所以往中原扔银子赏他们?”

    嘉靖随手拿过了那账房递上来的账本,尤其是本朝那些记录详实的记载,嘉靖脑海里只浮现出了五个字。

    ——郑和下西洋。

    继续翻下去,嘉靖的血压便已然升了上来。

    因为自正德十五年开始江南各州府的银价有过一次明显下降,甚至不少州府都曾零星上报过,只不过很快银价便再次稳定。

    陶师贤可以瞒过世人的眼睛,却瞒不过国史馆那些翰林们落在食货志上的史笔。

    嘉靖知道海利大,但绝没有想到海利竟然能大到影响大明银价的地步。

    “照此说来,自英宗以降,他们无有一日停歇!我大明的这万里海疆反倒成了他们的生财之路了!”

    “朕的钱!”

    “叫张佐来,叫陆炳来!”

    “教各府的宗亲都快些走,给朕清田亩去!!”

    “喏,喏。”

    鞭法这根萝卜。

    终究是将大明埋藏已久的那些陈年淤泥给带了出来。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