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章,进山藏粮渡危机,灾民进村投亲友 (第2/3页)
郡郡守,派掌管武职甲卒之郡尉领兵丁2000余人,接管了新昌县城,将县令免职,并上书朝廷按劾。
抓捕带头闹事暴乱的灾民,追回部分被抢之粮存入县城粮仓,并将聚集在县城周边的灾民全部驱离赶回各村,并交由各村村正约束,而且明令如有灾民在县城外聚集,皆杖责三十,充军戍边,总算是暂时平定了内乱。
被赶回村的灾民,地里没有庄稼,天又大旱,山里、河边到处荒芜一片,饿急了眼的灾民就吃起了树皮、草根,甚至还有些去挖观音土来吃。这观音土吃多了腹胀如鼓,无法排便,活活憋死之人不计其数。
也有灾民开始投亲靠友,为求一线生机而远赴外县,一路南迁。各村村正自己都难保命,又哪里管束得住村里的村民。
刚渡过危机的李家村,这日一大早,孩子们正在村口玩闹,远远的就瞧见一些衣衫褴褛的人朝着村子而来,大叫着,“闹事儿的又来了!”跑着去给村正和村里人报信儿。
得了信儿的村民拿着棍棒,全聚到了村口,村正一家跑的最快,等这些人走近村口,他已经带着人赶到。
“你们是哪个村的?想干啥?”村正本来得了信儿,心里还很紧张,可来到村口一看,这些人并不多,也就二十来个,手里并没有棍棒,并不像是来抢粮的。这才没直接上手打人。
“别动手,俺们是隔壁村的,俺闺女嫁给了你们村的。村子里连草都没的吃,俺们这也是没了法子,这才投奔闺女,想求口吃的?”
“对,别动手的,俺们也是!”“还有俺们!”村正这下才明白,这些人是来投亲的,都是村里媳妇婆子们的娘家人,村正不好赶人,问了各是哪家的,叫来各当家的将人领了回去,可也跟各当家的讲了,村里有粮的事儿绝不可以对外讲,谁要是讲了就没收了他家的粮食赶出李家村。各当家的也知其中的利害,自然回家跟自己的媳妇训示了一番。
司徒嫣当晚才得了信儿,这几天她天天带着雪狼进山,一是探路再找几处藏粮的地方,二是多找些草药,虽说四郎的手臂伤的不重,可经此一事,司徒嫣还是觉得要多存些草药的好。都是天一亮的就进山,中午也不回家,直到天将黑时才会回来。
“小五,你说村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外村的,山里的粮食还能藏的住吗?”
“怕是不容易,要是个几天还行,就怕日子一长,就算这些人不吃,俺们自己也是要吃的,这家里时不时的就能拿的出粮来,而且这次村里保住的多是粟、蜀黍田,吃的也多是粟米、蜀黍,很难不让人起疑?”司徒嫣这些日子事情多,烦心的事儿更多,反而更为冷静,可说起话来却越来越不像是个八岁的娃子,也许是李家四兄弟听习惯了,也许是无条件的信任这个小妹,家里竟也没人起疑。
“那可咋整?要不俺们把粮搬回来吧,俺总觉得这粮放在家里比山里头安全?”李二郎觉得粮食还是在眼前看着他才能放心。
“俺也觉得这样的好!”四郎也是这个意思。三郎低着头不出声,大郎也皱着眉,一家人全没了吃饭的心思。
第二天,天才亮村正就上门了,“丫头,你说这些来投亲的可要咋整?”之前的事儿全靠着司徒嫣才能成事,李旺福也和李家四兄弟一样,现在只要村里有事,就直接来找司徒嫣寻主意。
“叔,这些人就这样撵走怕是不行,就是几家婶子也不会让,这里面虽说兄弟子侄的多些,可还有她们的爹娘,总不能将兄弟一家都赶走,只留爹娘,这老人家的也不能同意。”司徒嫣也是几乎一宿没睡,脑子都想疼了,要照顾村里婶子们的情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