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内外诸事(二) (第2/3页)
不起,如今洋务大开,厘金和关税都能大把大把的收上来,可这样白养活人,总是与国无益。”
高心夔说完,王恺运继续说了下去:“旧年太后的进学,参军。当差,算得上良策,只是旗人实在是太多了,能照拂到的没有多少,当差的话,官位不够,进学之后,将来还是要当差,参军么,昔日之变。已经裁撤了不少人出去。 倒是不好再办了。”
“无妨,昔日丰台大营里头有别的心思之人,只是近派宗亲,以及八旗之中的上层人物。地下的人,可以大大填入新军,我在北海轮换作战,一来是适应训练,二是去芜存菁,不好的都自然而然的淘汰掉。留下了好的,所以这十二镇之军,总是不够的。”
太后说的轻描淡写,高心夔的背心却是隐隐有冷汗沁出,“乙亥之变”之后,那些阻挠武云迪的人,慈禧太后没有和豫亲王睿亲王一起处置,也没有用别的法子,只是一任任的轮换到西北或者是北海之地和俄罗斯人进行交战,交战不利或者是败退者,一律阵前处死,若是敢于奋勇杀敌,这事儿就算是轻轻放过,如此一来,丰台大营清洗的干干净净,那些举棋不定的湘淮左楚等出身的将官,要不配到地方去当总兵或者提督,要不就是勒令转业退伍,安排到地方去当警察署长,或者就是转为文职,档案从兵部调到吏部,春风化雨,温水煮青蛙,借着政变的由头去处置,什么人都不会有意见。
曾国藩已经去世,湘人群龙无,曾国荃一直在地方总督的任上打转,武人的身份限制了他进入军机处,成为宰相的可能性,江忠源性子有些孤傲清冷,不是统帅的模样,郭嵩焘和曾纪泽都是搞洋务外交的,也不能胜任,号称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胡林翼原本是最能接过湘人的大旗,奈何他也在三年之前就病逝了。
其实湘人也有,只是有些不搭罢了,不过现在不是讨论这个的时候,“法子你们继续去想,横竖还有一点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