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世界第四工业强国 (第2/3页)
里支持苏联,就成了必然结果,要知道当年苏联成立,可是赖掉了沙俄的大量债务,也直接导致了协约国在一战的失利。
这笔账下来,法国怎么可能不仇视苏联,但是法国还是从大局出发,扶持苏联工业发展,这显然意味着法国对德国更感到恐惧。
英国也有类似的考虑,为了维持欧洲的平衡,英国盯紧了德国和苏联两个欧洲大陆最重要的国家,谁强打压谁,这是英国的一贯做法,目前来看,德国显然是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
因此,在法国不堪重用的情况下,英国也只能有限的支持苏联,试图引发苏联和德国对抗。
不过,英国显然不像法国那样放的开,因为苏联和英国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这个利益上的冲突主要集中在中亚和南亚两个地区,也就是阿富汗和印度,就拿近期印度国内来讲,在印度已经出现了印度工党,同时苏联和印度民族独立分子的态度也暧昧不清。
这实际上就是原沙俄和英国在地缘战略冲突上的延续,苏联同样觊觎南亚的出海口,即便不直接占领,也会扶持代理人,盟友,或者傀儡实现这一点。
这并非是对苏联的污蔑,而是前世真实发生过的,就比如尼赫鲁时代,苏联和印度的合作,几乎是帮助印度建立了一套工业体系,并且大量出口武器装备给印度,除此外还有阿富汗战争这个案例。
不管苏联是出于领土扩张,亦或者是“无私”推动国际工党事业,都不可能否定苏联对中亚还有南亚的野心。
恩斯特总结说:“相对于美国,他们单纯是从实际利益角度和苏联展开贸易,英法两国就更多是战略上的考量了,不过,即便他们对苏联的扶持更用心,但还是美国对苏联一五计划起到的作用更大。”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恩斯特也做出了解释:“和美国相比,英法两国的国力终究还是差了许多,尤其是在科技和工业领域。”
“当前世界的一流工业强国,在科技,人才,工业发展质量等综合条件上,能称为一流工业强国的国家,只有三个,也就是我们,德国还有美国。”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几乎所有产业,美国企业和人员高度参与,钢铁,煤炭,纺织,船舶制造以及配套的机床设备皆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美国对苏联汽车,拖拉机,通信设备,石油化工,电力设备等方面的贸易,还有技术输出,更是让苏联的工业得到了进化。”
“毫不夸张的说,这些苏联这些新兴产业的建设和投产,直接使得苏联成为欧洲工业实力第二的国家,甚至超过了英国,法国这些老牌欧洲强国。”
毕竟英国和法国在新兴产业上的发展,本来就比较薄弱,现在美国企业帮助苏联直接建立了的这些新兴产业,整个欧洲范围,也只有德国才有。
这也意味着,等到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将全面超越欧洲绝大部分国家,仅次于德国。
欧洲的那些工业强国,除了德国以外,他们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传统工业方面,而现在,苏联不仅传统工业补齐一些短板,还拥有一整套的新兴产业,这是欧洲绝大部分国家所不具备的。
恩斯特说道:“现在苏联也就是工业规模还没有起来,但是他们已经获得了后续工业发展的技术和设备。”
“因此接下来苏联甚至可以抛开其他国家,独立发展本国工业,仅在部分领域依旧需要进口,还有技术扶持。”
这里必须说明,苏联一五计划确实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和机械设备依赖比较严重,但是,苏联能够迅速摆脱这种困境。
因为苏联自身的工业底子是相当好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同样是经济高速发展,加上继承沙俄的家底,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