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一十四章 弘历告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一十四章 弘历告状 (第2/3页)

,熄了和四哥继续争抢的心思。

    “阿玛来考考你们”,四爷随手拿起桌子上的一本书,正是《论语》,随手翻开一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弘历,阿玛问你,何为时习?”

    “回阿玛,周秦时代,‘时’意为‘在一定的时候’,也可以说是‘在适当的时候’。但朱子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儿子比较赞同朱子的说法。‘习’,是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在时常温习的意思。”

    “恩,这句话的意思呢?作何解?”

    “这句话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是孔老夫子告诫世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弘历说到最后,语调虽然没有变化,那表情却有一种“阿玛我说对不对,快来夸赞儿子”的感觉,四爷却自动无视了。

    “说的还可以,弘昕,《论语》为政篇第二?则,是什么?”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弘昕不假思索的回答。

    “何解?”

    “意思是说,孔子说:‘周朝的国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这段话是说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具体说是。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孔老夫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用德治国,而不是严刑峻法。”

    “那你怎么认为?”四爷继续发问。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政令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并没有自觉的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治,老百姓就会有自觉的廉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儿子认为这大概就是儒家治国理念与法家治国理念的区别吧。儒家主张德治。用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侧重规矩和制度,儒、法并行才行。秦王以法为政,导致刑法过于严苛甚至残暴,以致失民心,失去天下。而其他帝王尊儒,国运昌盛,从实际出发。并行儒家和法家极其诸子百家的理论才是最妥当的,显然还是卫文子德主张比较行的通一些。”

    “不错。有些见地,没有死读书。”四爷点头,看向自己女儿时候表情和缓了许多,“棉袄,阿玛问你,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这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棉袄歪着脑袋,很是可爱。

    “恩,夫子有没有告诉你什么叫做花言巧语?”四爷眯眯眼睛,说出了一句让棉袄很是茫然的话。

    许久,棉袄苦着张小脸,“夫子说的一串,我听不懂。”

    四爷朝着两位做鹌鹑状的夫子投以不满的神色,转头,对着女儿道,“没事儿,以后再有听不懂的话,你回去问你额娘去,你守着你额娘呢,阿玛偷偷告诉你,你额娘可是满清的第一才女,她不会给你说那么多弯弯绕绕的话。过会儿你去陪你额娘用膳的时候你就用这个问题考考她。”

    棉袄很是惊诧,“阿玛,我额娘是第一才女?那岂不是很有学问,棉袄会不会考倒她?”

    “不会。你放心去拿课业上的问题考你额娘去吧。”四爷笑着对女儿说完,回头,看向自己两个儿子,见弘昕眼底满是促狭的笑意,心里明白自己这个日子听懂了自己为什么让女儿去问额娘,他看向自己另一个儿子,眼里满是警告,“你们兄弟之间学问要比你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