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日本舰队回来了 (第2/3页)
受贿,有正大光明得来的干净钱,谁还会冒着砍头的风险干那些勾当。军方的收益在光绪故意的引导下,将收益来源投在了国外。他们想的就是扩军、加强装备、然后再扩军、然后再加强装备的循环下去,这样就不担心收益的问题。
文官俸禄不多,单靠俸禄依然过不上风光的生活。好在他们不是出身大家族就是有大商家支持。在国内他们不敢乱来,敢以压榨百姓来非法获利的都砍头了。上行下效不是一句空话,如今大清的皇室企业就相当于国有企业,那么皇室企业就是国家其它企业行为的标杆,皇室名下所有产业都老老实实的,那些非法用工的企业主被砍头还有谁敢站出来说话。但是资本是要喝血的,资本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无限的追求利润,既然奴役国内百姓会被砍头,那总要找替代的办法,那就是奴隶。国朝修路开矿大多用的都是奴隶这不是秘密,必竟那些都是体力活,但普通工厂需要的是熟练的工人。既然资本在大清国内没有更多的利润,那就放眼国外,这是资本的惯性。清荷南洋战争让华人在南洋的地位扶摇直上,荷兰人再也不敢公然欺负华人,就连马来西亚、沙捞越等地的华人也能抬头挺胸。这都是皇上圣明,那做为华人自然要报孝皇恩。那怎么报孝皇恩呢?就帮皇上做事吧。皇上想大量购买橡胶,那咱们就建橡胶园,没有的就收购橡胶园。还有各种矿藏、物产都列入这些文官的眼睛里。这么一来,国内资本有了去处,官员们有了发财的地方,百姓有了国外的收入补贴。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至于奴隶一事,光绪一直认为以中国人本性是善良的,为何听说华人在南洋把当地土人当奴隶用的已经是天怒人怨。早些年也不这么干呀?没想被顶了回来:对那些土人再好有什么用,最后倒霉的还不是华人。说到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皇上少操些这不值钱的心。光绪听后羞愧而退。
官员们都有了发财的地方,武官的暴力掠夺虽然被文官鄙视,但文官的海外利益却需要武官们的保护。所以光绪朝的文武之争更多的是一种良性的竞争而非争夺。唯一遗憾的是,这种方式开始的太晚,现在还是投入大于产出的时候。文管们认为眼前需要加大工业投入,这样将来就有更多的钱投入军事。武官们鄙视文官这种缓慢的积累模式,武官们坚持认为快速掠夺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为此文武之间不知吵过多少回了。目前大清最大的外部威胁来自于日本来,但以大清现有的军事能力,不说进攻,至少防守是没有问题。所以以李鸿章为首的文官们除了对葫芦岛造船厂全力支持以外,对于海陆军的军费则是维持现有规模为主。
今天朝会上冯国璋指责林启兆无端克扣陆军军费,其实就是这种争吵的延伸。军队不会满足于现状,这不仅是国家防卫的需要,更是中国崛起的需要。
光绪看着下面吵成一团的文武官员一阵头大,这就是他刻意引导的结果,也许用后果两个字形容更合适。立志要让中华崛起。那就不能只是皇帝一言堂,那就要胸怀天下广开言路,无论对错总要给人说话的机会。加上光绪朝的大部分官员都是从一线火速提拔的。没有在官场沉浮过的年青官员心中的热血就会更加冲动。光绪朝的官员除了更有激情做事更用心外,还没有学会相互妥协的政治精髓。于是乎,争吵在朝堂上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对此光绪深深懊恼,因为每次争吵最后总要他这个皇帝来决断,问题是他也不会政治精髓。前世的小工程师不需要懂,现在的皇帝不用懂,这让他如何平衡文武之争。于是,光绪将眼光投向李鸿章,他是官场老人。这时他这个总理的作用就突显出来。
其实李鸿章也恼火,早些年的朝堂是波诡云谲与笑里藏刀。到了现在的光绪朝那就成了面红耳赤的直面争吵,而调解的重任就落在他李鸿章身上。因为皇上调解过一次海陆军将领的争端。结果出现的是大清朝有史以来最大的战损,所有高级将领连同皇上一起受伤。这些年青的官员有想法能办事是好事,可有事好好说不行吗?你揪着人家的领子干嘛!
“老子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