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借力打力 (第2/3页)
远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开始荒凉起来。房屋被空置,城市不再喧嚣,农业、工业、商业都开始凋零。海参崴这个俄国在远东最大也唯一的港口,在被清国炮击成废墟后,现在别说重建的材料了,就是找到足够清理和重建港口的人手了都不可能了。杀手,这个古老的职业在俄国的远东领土上开始横行。每一个俄*人都成了这些杀手的目标,以至于还留在远东城市中的俄*人在军营里都不敢穿军装,因为杀手已经渗透到军营里面了。卑鄙的清国还在不停鼓动着俄国人到中国工作,来到清国的俄国人将享受着同清国人一样的待遇,有时甚至更好。想利用高收入来吸引中国人留在远东,但长久以来俄国在远东土地上的杀戮成了清国人宣传的内容。想利用高利润来吸引走私商人进行商贸,可边境线上清国士兵如同西伯利亚寒冬般的眼神和一排排的尸体让商人们止步不前。所以一年了,海参崴还是如同一年前那样,依然是废墟一片。必需要改变这个局面,不然远东的俄国领土上再也没有一个人了。
不仅如此,俄国对于蒙古的渗透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卑鄙的杀手同样来到了蒙古。而最重要的是,清国借着剿灭在乙未宫变中带兵的董福祥。一支多达两万人的军队追着董福祥进入了新疆,加上清国在呼和浩特和东北的驻军,清国对蒙古已经成了包夹之势。并且在新疆的第六师已经进驻伊犁、塔城和阿尔泰地区。而原本要被剿灭的董福祥却依然在新疆内地流窜。不用找什么借口,更不要说聂士成是个废物,只要把新疆各地驻防的军队集中起来就能一战歼灭董福祥叛军。可清国就不这么干,董福祥成了清国进兵新疆的借口,清国一直在缓慢但不间断的向新疆运输兵力。支持董福祥的维吾尔族人就遭到灭顶之灾,哪里支持董福祥,清兵就把董福祥赶到哪里。然后举起屠刀……清国对新疆地区实行了残酷的镇压政策。
必需要改变现在局面,成了俄国自俄皇到大臣到普通士兵们的一致认同。于是。大臣们再也不阻拦尼古拉二世派舰队前往远东。除了展示武力,还可以第一时间在清日之战后摄取远东利益,更希望能借着两艘战列舰来威胁清国开放边境,以恢复远东的繁荣。至于俄远东舰队锚地的问题。俄国人已经看好了,只要清日决战之后俄国不说租借到旅顺,至少威海卫还是没有问题的。
同样有这个看法的还有德国。中德这几年的关系一起很密切,这取决于双方都有需要。清国需要德国提供工业、军事上的帮助,德国需要清国帮他们证明德国也是这个世界上很重要的国家。
“如果俄国舰队开过英吉利海峡,那么德意志帝国的舰队就要立刻出去。我的海军大臣,你的舰队准备好了吗?”德皇威廉二世坐在台上问道。
台下的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信心满满的说道:“陛下舰队已经准备就绪,只差陛下的命令了。”
“不过我不认为德意志的舰队能去远东。因为英国人也明白,清日二国大战在即。这时俄国舰队突然前往远东是不符合英国利益的。”说话的是伯恩哈德?冯?比洛,俾斯麦的继任者。因为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和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的冲突不可调和,最终比历史上多当了几年首相的俾斯麦。被以健康为由在年初请出了德国政坛。做为新首相的比洛当然是威廉二世支持者,所以他认为:“正也因为不符合英国利益,所以才符合德国的利益。俄国舰队必需要去远东。说实在的,我个人认为胶州湾远比大鹏湾好多了。”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的首相先生。”台上威廉二世若有深意的笑了,台下也同样回应般的笑了。
“报应呀。这都是报应呀。”相比微笑的德国而言,还在国务院的光绪就是愁容满面。光绪手里拿的是中情局刚刚递交的报告。虽然他们没有发现俄国突如其来的舰队,但早在上月的报告中就已经提到俄国远东的日渐荒废的情况和俄国君臣对远东的担心,只没有注意俄国会在这种敏感时期做出如此举动。这都是光绪一手炮制的边境封锁政策的后果,当初只是想延缓俄国对海参崴的修复,没想到这后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