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慈禧的决择 (第2/3页)
可是朕的将军们却自作主张,未经朕的许可自行调兵入关。虽然理由充分,虽然是他们权责之内,但他们所作所为就是要逼朕与太后摊派,因为他们都希望国家强盛,因为他们都受够的洋人的欺凌。如今能有一位带领国家走向强盛的帝王,他们不许出现任何阻碍国家走向强盛的障碍。所以他们才会在没有知会朕的情况下,在他们权责范围做出他们能做的事情来。这就是天下大势,这就是人心所向。这种大势这种人心,即便是朕也不能违背。当然姨娘也可以放心,因为国家强盛的希望是朕给他们的,他们会服从朕,他们也只会服从朕。只要朕还活着一天,他们就没人敢乱的了。”
慈禧轻轻的拍着手掌,眼中露出深深的赞许之色:“好好好,你长大了,是一个有担待有作为的皇帝。哀家对的起**新觉罗家的列祖列宗了。”
“其实姨娘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太相信所谓的帝王制横之道。如果这放到二百年前当然可,必竟那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没有外敌的威胁下,对于国家最大人危险就来自国内。帝王利用臣子间进行互制横是对的。可是你却忘记了现在的中国不再是昔日的天朝上国,强大起来的洋人无不盯着大清企图从中得到好处,这包括分裂中国的企图。这个时候姨娘还有玩所谓的帝王制横之道,不能集全国之力以抗外敌,如此长久下去大清企能不亡,而朕正好抓住了这点。当然,制横之道也是要的,关键是姨娘却用错了制横之道。姨娘借李鸿章的北洋镇慑其它地方,再借着其它地方去牵制北洋。这样的结果是谁都不敢把自己搞的太强大,结果就是大家都越来越弱,直到所谓精锐淮军在甲午年被日本人打的丢盔弃甲。李鸿章曾说过:他不过只用了三分力气练兵。如果能让他十分力气练兵,日军小国何足道哉。可就只用了三分力气练兵就让太后忌惮如斯,若他真用十分力气练兵。怕是他项上人头早已不保。姨娘能明白李鸿章说这话时心中的悲凉吗?北洋,是朝廷花银子建成的。为什么姨娘就从来没有想过把北洋牢牢的握在手中呢?”
“你以为哀家不想,可我必竟是一个妇道人家,又不像皇上这般懂军事,除了交给下面人去办还能如何?李鸿章算是一个得力的人了。李鸿章说什么三分十分的,是他自己私心太重。若他真是一心为公,他还用的着来担心哀家会忌惮他吗?”
“一个巴掌拍不响。李鸿章年青时也是有大志向的。怕是姨娘先是因为他是汉人先防着他吧。人都有私心,你既然先防着别人。那别人来防着你又有什么不对呢?没有自己的嫡系决定性力量,这就是姨娘犯下的最大的错误,仅靠外力如何长久。如同坐在没有捆绑的乱木堆上,只要其中一根倒下。看似牢固的木堆瞬间就会崩塌。”
“妇道人家总没有你们男子的大胸襟,哀家就想着能在自己手里保全**新觉罗的天下就已经知足了。只是皇上,这满朝大臣中尽是汉人真的妥吗?”
“妥?不妥?不都得妥嘛。”光绪除了表示无奈也只有无奈了:“满人中有一个可用之才吗?除了纨绔就是窝囊废。新组建了八旗营,朕给他们拨付的最新进的武器,朕给他们拨付的足够的粮饷物资,可结果呢?六千人的八旗营连200人驻守的山海关都攻不下来,这样的兵将除了靡费粮饷还有何用。好不容易出了个能带兵的铁良,结果还战死。想重用一下依克唐阿,结果还是个逃兵。现在的朝廷除了能用汉人外还能用谁?”
“这是事实。皇上想要强兵富国除了汉人,满人中还真没有可用之才。但是皇上,李鸿章此人虽有大人但私心极重。将他放在首辅宰相的位置上长久以往恐于国朝不利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