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李菊藕的见解 (第2/3页)
多政务其实早已经决断。之所以会拖到今日来办,就是为了让监国之人通过批阅奏折能尽快熟悉政务。正是因为早已决断,也可以让监国者在今后的监国时,不致于使朝政出变过大的变化。所以诸如京津铁路复线修筑事宜,一个准字就能解决问题,可更多刚呈上的需要商榷的奏折就没那么好批了。如果皇上在京或是太后监国那好办,这些本来就是他总理权限之内,他怎么批都可以。但现在监国的是他,一但这些折子被退回,那就会让人有借口攻击他。看着满桌的奏折,李鸿章挥退了军机处所有的人后,拿起电话打给了他远在台湾的女儿。
夜色已深,李鸿章伸了个懒腰,酒足饭饱之后就准备在躺椅上躺一会,此时喝口热茶可谓惬意。当侍妾端上香茗还没喝到嘴里,戈什哈就递上的拜贴。
“哈哈哈――香涛能来老夫府上,实属难得。如今正好有皇上御赐的上品龙井,不可不品呀。”因为大家都没穿官服,那就不是正式拜见。所以李鸿章就在自己的书房招待夜间来访张之洞,他挥退了侍从并亲自为张之洞斟了一杯茶。
张之洞拱了拱手说了声客气也就在客座上坐了下来,端起茶碗细细的品了一口说了声:“好茶。”
李鸿章微笑道:“香涛此来若要谈及政务。老夫可就不奉陪了,身受皇上监国重任实在不敢寻私。若是孝达为闲谈而来,秉烛夜谈亦可呀。哈哈哈――”
“闲谈。自然是闲谈。皇上离京一语,少荃即为当朝宰相,下官还没来及恭喜,失礼了呀。”说完,张之洞站了起来向李鸿章抱拳一拱手。
“皇上恩典如斯,自当报效皇上。”说完李鸿章似有若无的看着张之洞。张之洞来访的第一时间里李鸿章就知道他的来意。从西太后走过来的老人除了刘坤一就他们二人依然受皇上重用。此次皇上乘火车南巡,而铁路出了直隶就是湖广。而皇上此行带着南洋华人,那汉阳铁厂与汉阳兵工厂就必定是皇上巡视之地。看来张之洞也明白皇上南巡只带岑春煊的意义了,他是怕皇上清理他的门生。故而到此来访打听消息来的吧。
没想到张之洞呷了口茶却叹道:“李相面前老夫就开门见山的说了吧。皇上南巡不带别人就带岑春煊,就是为整顿江南官场而去的。老夫为官一身清廉,老夫故旧门生若有贪腐被查抄也是咎由自取。老夫所虑者乃是皇上亲政才数月,朝中西太后一党势力尚在。皇上却在此时南巡。万一再来一次宫变。这如何是好?”
没想到张之洞所顾虑的不是自己的门生故旧,而是朝廷大局。相比之下,李鸿章就落了下乘。李鸿章略带愧意的站起来向张之洞施了一礼:“张公以天下为己任,老夫自愧不如。”
“李相过谦了。”张之洞起身回了一礼:“下官有些话想问,若有不妥还请李相见谅。”
李鸿章坐直后正色道:“请张中堂直言。”
“自甲午以来,朝局多变。先是皇上借甲午之胜初掌朝权,后不足一年西太后发动宫变训政。老夫以为,皇上本有反抗之实力却甘愿让太后训政。其意就是不想朝局震动。然太后训政不足五月,沙俄悍然入侵大清。皇上再借对俄大胜。更以炮轰建国门彻底主政朝堂。如今朝局初定,正在收拢人心打压政敌之时,皇上却在此时离京南巡,这不是给后党机会嘛。一但西太后找准机会重新训政,那皇上就没有外敌的借口,只能带兵打回京城,到那时整个大清就是人心惶惶,有分裂之忧。老夫听得皇上欲南巡,多次上折呈情劝谏皇上,可皇上一句留中不发便再无下文。少荃就没有这个顾虑吗?”张之洞说的有些急,而他确实也急。皇上今日才出京,以世铎就进颐和园给西太后请安,这太不正常了。
李鸿章一听,反而笑道:“如果香涛担心的是这个,那实在毫无必要。”
“李相有何高见?”
“高见没有,到是有些浅见。香涛岂不见无论是太后训政也好,还是皇上亲政也罢,这里面都有一个前提――军权。”李鸿章看着有些诧异的张之洞,李鸿章便详详细细的说给他听,必竟政局上多一位朋友总比多一位敌人好,更何况是这么一位重臣。
没错就是军队,凡是掌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