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七十三章 光绪南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七十三章 光绪南巡 (第2/3页)

跪麻了。同样前来观礼的各国使节也是及不耐烦,因为按照礼节他们要肃立于两侧静候天子驾临。虽然事前已经知会各国使节可以不用参加,但都出于礼仪都来了,可谁想到这天子出行的仪仗会如此冗长,在寒风中站立一上午是个人也受不了呀。唯有记者们依然兴奋如初,神秘的中国第一次完整展示皇家礼仪怎能不说详细记录下来,整个现场都弥漫着闪光灯镁粉的焦糊味。为了能更好的记录这次中国皇帝仪仗,洋人记者们将整个直隶地方能找到的摄影机全部摆到京城,沿着事先告知的天子行进路线摆满了一路,更有两台被摆到皇宫内。可他们的想法还仅仅停留在欧洲至上的观念里,以欧洲君主出行的规格来准备,于是光绪仪仗进行了仅仅一半胶卷就已经不足了。在光绪看来就是现在他们君主出行的那一套,也就和中国黄帝时期的差不多。

    皇帝銮架终于出现。这是整个皇帝出巡仪仗的**部分。光绪安坐于龙椅上面无表情,时不时的挥手致意这是唯一的举动。仪仗扈从,前拥后簇。车乘相衔,旌旗招展,锣鼓相鸣,礼炮冲天,宏大的排场无一不显露出帝王的威仪。无数洋人无不惊叹:这才是一国帝王的威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做为天下之主的皇帝,他一言可定兴废。皇帝喜。可集万千荣耀于一身;帝王怒,则伏尸百万;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盛衰荣辱全在帝王一念之间。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就一直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也正是皇帝权利足够大,在保证了中央行政命令有效性的同时,也保证了庞大的国土没有像欧洲那样分裂。家天下时代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无所不包。但是春秋时期的中国人就已经明白权利无限大的弊病。所以就想方设法来限皇权。各种学说各种理论充肆着整个华夏大地。无一不是从各个方面来限制君王的权利。

    在国家层面上,孔子说要“德治”和“仁政”;墨子说要“兼**”、“非攻”;老子说要“无为而治”等等……无一例外都是要君王慎用手中的权利。中国人是善良的,他们总把人往好的地方想。所以才会有“人之初,性本善”。他们都忽视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无论这些理论是好是坏,这些都不足以让帝王放下手中可以为所欲为的权利。人都是贪婪的,在尝到集权好处的皇帝哪里会愿意将手中的权利再放出去,历朝历代的君王所做的无一不是用尽一切办法来巩固皇权。曾经坐而论道的三公,如今只能站在台下卑躬屈膝。

    汉代阴阳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君王受命与天,代天牧民。天人感应学说维护了帝王统制的合法性。但他也说: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董仲舒希望能通过“天人感应”的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所以一但出现灾害,那就是天子失德,要上表罪己等等。但事实证明,这个虚无缥缈的“天”基本没起到什么作用。

    当人们发现从这个方面无法限制世俗皇权之时,大家又从其它方面着手。所以皇家无小事,即使是皇帝的个人事务,也要上纲上线。打着宣扬皇帝至高无上的说法,各种礼法、各种仪制不管皇帝愿不愿意,都被强加到皇帝头上,就是寄希望能培养出德操高尚的君王。当礼法不断被完善,各种需要皇帝遵守的要求就越来越多,于有了宁可跑到集市上去偷商家的东西,被人抓住挨打也感到高兴的南北朝刘宋后废帝刘昱;还有没当成将军却办起了私人动物园的明武宗朱厚照。

    皇帝光鲜的背后都是无数的苦难和阴影,只是没人知道也不想让人知道。因为皇帝的威严需要维护,国家的颜面需要维护……光绪坐在龙撵上享受着万民的膜拜,可谁知道在这之前是忍受了冷麻晕饿。表面上看光绪是万万人之上而神圣不可侵犯,可有谁知道光绪坐在龙撵的一举一动甚至脸上的表情都受到无数礼法的约束。通过这一次大礼仪出巡的光绪就一直坚信着,明熹宗朱由校宁可28年不上朝去当一个木匠,其跟本原因就是受不了这无休无止的礼法仪制。

    坚持、忍耐,再坚持、再忍耐,继续坚持、继续忍耐……终于按照礼仪要求坚持到了火车站。当光绪銮架步入月台,当光绪庄重的步入车箱,然后一切恭谨的仪表就消失了。

    光绪一大脚踹开餐车的大门,捞出一只烧鸡也顾不上烫就咬了上去,此时没有比祭祀五脏庙更重要的礼仪了。内务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