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风起南洋 (第2/3页)
朝廷的诏令、书、旨意都需要通过书面形式来诏告天下,这样的人也很有用,虽然做不了主官,但是作为幕僚,都还是不错的。再不济,回乡为师教授学问。虽然教不了算学、物理,但教国学却比大学堂学子好的多。他们风骨铮铮,让他们为师把他们的风骨传给下一代人。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屈子有问天之慨,颜回有瓢饮之坚,这些才是华立足世界之林的跟本。有这些人在,朕才不会担心西风东渐之时国人失去良知,有他们在,国人才能坚守道德的底线。这些人,朕看依然可以大用的嘛。”光绪内心长叹一声,他明白,自革之后,失去操守的国人有多可怕。
“皇上英明。”李鸿章第一个跪拜在地:“臣为国能有皇上如此明君而贺。”
“臣等为国贺,吾皇圣明。”众臣齐齐跪拜。
“你们说的都没用,如果五百年后的人还说朕圣明,朕才算是真圣明。翁师傅想去礼部也好,年后再任礼部尚乐读。大学堂的方式你就别学了,把国子监抓起来。把风骨当成学问来讲,来要求。让他们为这躁动的天下守住最后的良心。”
朝堂上,为评判学子优劣各抒己见。宫门外,学子们更是议论纷纷。自殿试结束的当晚就争吵不休。更别说等加考完的学子回来讲了他们加考的经历后,那议论声大的都传进了皇宫。
什么叫我若为某官?我如何知道我会被派为何官?我要是写我若为相国可以吗?等待出榜的学子将整个客栈都吵翻天了,当他们知道还真有以我若为总理为题时。却还真心佩服此人之勇气,他们大多选择是知县。今年所出的题目实在是古怪,十年寒窗苦读的四书五经突然发现都用不上了。他们所学皆是古人先贤圣言,用途皆是教化地方。却被问及如何赈灾、如何耕种、如何治水……等等无一所知。先是质疑朝廷为取消科举故意抬高大学堂,后来又细想,他们所学之四书五经参加科举不就是为了为任一方造福一方百姓吗?可不知如何赈灾、如何耕种,又如何造福一方百姓。这确实是个问题。
出了问题却不知如何应对。这下才真出问题了。贡士们曾经坚持的想法受到了冲击,却又不知如何是好。新旧学之争终于在士子圈内大规模展开,从京城蔓延到地方。新学、旧学。到底孰优孰劣的辩论开始充肆整个天下。不仅是上海的《时务报》、《申报》这些老报纸,就连新开办的京城的《京报》,广州的《羊城报》等等都加入新旧学之争。每天的报纸上都有新旧学派发表的单,说明自己学派的优读评击着他派的缺读。
士子圈内的争吵没有影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对他们这些不识字的百姓而言。能多产一读粮、能多生产一件产品、能让自己多赚一读钱的学问才是好学问。
皇榜出来了。如不出所料,大学堂学子上榜更多。但是,新科状元是贡士谭嗣同,他的考卷《我若为总理》也被展示出来,似乎给旧学贡士们一读信心。而远在上海的康有为得知谭嗣同考卷内容后,兴奋的整夜没睡。他已经收拾好了行李,他认为到了皇上召见自己的时候了。康有为耐着性子等谭嗣同回到上海,却被谭嗣同转述的皇上的话将满腔热情击的粉碎。夸夸其谈。是皇上对他的评价。但他也听出来了,皇上其实一直在关注他在考察他。他决心要将《时务报》办的更大更好,来向皇上证明自己。
清国的大考吸引了所有国人的视线,但却吸引不了洋人的目光,他们更现实利益更敢兴趣。英法德荷西国在南国海上搜寻了半个多月,依然没有结果。这数千万英镑的财富到哪里去了?终于有人冷静下来分析整个事件,首先是谁传出来会有五千万英镑这个数字呢?有细心人详查之后有了结果,是从上海传出来的,是那些参于过的搬运工人传出来的,那么这些工人是怎么知道的?没人知道,大家就是这么传的。线索又断了,那最可能运送到哪里呢?海盗不可能一次将这些财宝挥霍,也没听说哪里突然出现大量财富,那最大的可能就是被藏起来,那会藏在哪里?一位年青的英国水兵说道:曾经的劫掠船会将带不走的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