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八章 别喊口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四十八章 别喊口号 (第2/3页)

数较少的东北试行,所需钱财先从内务府支出。朕的制衣制药厂,还有环球电力等公司的利润还是满丰厚的,估计二三年内还不需要朝廷出钱。等内务府支撑不下去了再说。朕考虑的并不详细,教育司年后再行成立,还有数月时间,若是诸位臣工有更好意见应当提出。”

    “教化天下,本就是我等人之心愿。只是皇上还未言明今日最后一题。”翁同龢心理有些不痛快,做为帝师的他发现,他在皇上心地位越来越低。

    “翁师傅是非要纠着这个题目不放了。”光绪向后一靠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反问道:“那好,朕先问几个问题。天下士子皆考科举为何?”

    “俗话说:学成武艺,货为帝王家。参加科靠,自然为出仕为官。”

    “为官者为何?”

    “造福一方也光宗耀祖。”

    “既然参加科靠是为了当官,那朕的考题就出来了。”光绪起身坐直:“朕的题目就是:如果我是某官。”

    “某官?”

    “对,就是某官。可从大清的朝廷到地方任选一官职,来阐述他如何来做这个官。朕本来想选定为知县,但朕又想,万一人家不想当知县想当宰相怎么办。”

    “荒谬。一县尚不能治理,如何辅佐帝王治理一国。”李鸿章撇了撇嘴。他不乐意了,这是皇上对他不满吗?

    “切,你怎么知道没有。万一人家就只想当一个书史呢?”

    李鸿章张了张嘴没有说话,这没法说呀。一个正一品大员。一个从品小史。不过可以听出来,皇上不是对他有意见,那就好。只是有七品知县不当。多年苦读却只为一未位小史,这有可能吗?光绪话一出,朝堂议论纷纷,有人说此题即可看出此人为官之志,亦可考究是否有为官之力,皇上之题目乃神来之笔。也有人不同意,认为朝廷官职乃是国之重器。经此一试天下遍知,如此拿出让人嬉戏评说实为不妥。

    很快,整个朝堂之上分为两派纷争不断。光绪也懒得插嘴。但最终占有多数的新生代官员获得了胜利,最终还是确定如此出题,但题目还是有了些变化。

    如果我是知县,就是最终确认下来的题目。可在大清国内任意挑选一县。假设自己是该县知县那自己当如何治理。也可从大清现有的所有官职挑选一官职。假定自己身为此官该如何为官。

    这是什么题目?不仅春闱贡士们不知其意,就是大学堂的学子也搞不明白。从来都没有这么来考试的,古今外都没有呀。但是题目出了就得做,可该怎么下笔呢?

    前三张试卷已经花了整整一个白天的时间,直到太阳落山方才收卷。整整一个白天都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简单的活动一下。午饭很丰盛,还是朝大员亲手一份份的送到学子的桌上,就连解手也考虑到了。大员们当着学子的面,将学子卷上写着籍贯姓名的地方全部贴住。按考题放入三个大箱内。然后看着宫人们拉线架灯,更有一盏盏台灯置于学子桌上。当夜色降临时。橘黄色的灯光照亮了整个皇宫时,就看出差别了。春闱贡士们纷纷称赞灯火通明之时,大学堂学子却在抱怨灯太暗了。这简单的差别表露了学子间的差异,康有为知道,春闱的贡士这次输定了。

    用完晚饭和水果,收拾干净之后皇上亲自宣布了考题,还有时限一个半时辰。巨大钟表挂了起来,当到了钟想十下之后就是考试结束之时。这个题目也太奇怪了。

    考试结束的第二天,所有在京正二品以上大员全部入宫,就在太和殿内阅卷,时间为三天。这三天内,不接待各国公使及其它人员,不上朝听政,各部由从二品轮守,非紧急事件不得通报。阅卷大臣,也将在这三日内,无旨意不得离开皇宫,否则以舞弊论。而考生的卷子,早在考完当晚,由官内太监宫们随机摆放,第二日也将由阅卷大臣随机抽取阅卷,唯一省了一读的是重复的誊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