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大清的累赘 (第2/3页)
,为第一届毕业的学子训话。可是因为突发的俄战事,光绪来不急等到毕业典礼的举行就匆匆离京北上。而回京后,血洗后党面临的是国内外局势的大变,一时也分不出身来。更重要的是,今年还是四年一度的科举之年。在天下士子纷纷反对皇上开设新学之时,光绪有意将大学堂第一期学子与天下士子做一个公平、公开的比较,让天下人都看看这新旧之学孰优孰劣。结果这一典礼一拖就拖到月。终于,南洋上失踪的财富吸引了西方列强的目光,这才让光绪可以稍微挤出读时间来。也因为毕业典礼的延迟的原因,这一期开学的时间也因此延后到9月20日。但也有很多偏远地方的学子,已经提前到京城。所以这次的典礼。不仅仅是第一届学子的毕业典礼,也是第五级新生的开学典礼。
四年前,大学堂第一期的开学典礼时。连学子带先生也不过三千多人。从第一年开始,就有数百人或奉圣旨、或经地方举荐来到大学堂,经过校长容闳及教导处的考核后进入大学堂进修。可惜的,大部分都是想来此镀金混资历的官二代及走关系来的纨绔子弟,在他们看来,这是皇帝亲自任校长的大学堂,只要能从这里面走一遭。那再进官场可就是真正的天子门生。看着完成进修的学子,都纷纷进入两江或东北出任实缺。这让无数人眼红。
可惜的是,大学堂跟本不看这些人的身份背景。来此进修的人除了有留洋背景和确实有功底的学子能通过考核外,其余通通打回去。至于威逼利诱,皇上软禁于瀛台之时,太后举荐过来的人。考不合格的一样不收。门外有已经升格为皇家警卫连的人。凡是闹事的事后都回家养伤去了。
大学堂招生要求很高,不是你能写一篇团花似锦的章就可以的,还要求你对数学、地理、历史人有一定的了解。结果这不符合朱学科举要求的举动引得天下士子的反感,各地督抚巡府纷纷上折参奏。因为没人敢参皇上,所以做为执行校长的容闳就被弹劾成筛子。容闳可不将这些弹劾置之不理,但光绪不行。朝堂上,面对上百份的弹劾奏章,光绪说:大学堂依古理招生。有何不可。
君子习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考较一个人的行为德操,品德不行的人如何为官?射御的内容到是不考。但要求你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总不能病恹恹的去上任,万一死在任上这得多麻烦朝廷呀。至于书数,写的章到是天花乱坠,可买个菜都不会,这种人如何低头做事,如何能引导百姓富裕。
很遗憾的是,在经过数百年经典朱学的教育下,能达到大学堂入学要求的人也越招越少。每一期的招生数量却在不断的下降。如今第五次招生,也仅仅招到了不足800人。这让容闳坚定了要加快教育普及的步伐。可惜国内多变的局势,让他的设想还仅仅只是一份计划书而已。
“启禀皇上,容校长正在开会,估计还要一个时辰。奴才按照皇上的意思,没有惊动容校长。”匆匆赶回来的寇连材禀告。
“那先四下走走吧。”
未名湖畔,湖水轻荡。光绪伸手接住一片还在飘落的树木,看着掌发黄的树叶,光结轻叹道:“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呀――”说完,抬头向远处望了一眼。
自古以来,每个皇帝身边都有一位懂得察言观色、深明帝意的宦官,寇连材明显也是一位妙人。看着皇上的举动,他转身对身边的侍卫低声吩咐几句。然后恭谨的随侍在皇上身后,只是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了。
坐了路边长椅上,吹着和煦的秋风。光绪长长的身了个懒腰:“自回京以来,到是然得有些清闲。杨东子,不要搞什么封锁了。让学子们尽情玩乐,朕也跟着快活一下。”
如今皇宫大内皆由杨东子统率,他的军衔已是大校,隶属央警卫旅皇家警卫团的皇家禁卫营。统率一营将士贴身保护皇上安全。央警卫旅是这次光绪回京后成立的一支**于兵部以外的部队,由军队挑选精锐将士组成。满员编制为二团5000人,由皇帝掌握,不受兵部及参谋部调动,以残龙旗为军旗,以示皇帝亲兵。其一团接替原门提督之职,镇守京城及要害之地。但实际上这一团是做为兵部预备军官,平时坐镇京城,并在军校内进修。如遇战事需要扩编部队,则以这一团为核心,可以迅速组成三个师。另一团守卫内城,其两个营则是特种部队,而另一个营就是杨东子所率,这才是真正守卫内宫的主力。
杨东子听到皇上问话,则上前奏道:“皇上不可。如今天下初定,依然有**对皇上不敬。皇上身系天下安危,万不可大意。”
“好了,知道你是好意。但这是大学堂,能进得了大学堂的门的都是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