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残龙军,集结 (第2/3页)
美国为了保持股份而再次注资。清国人光天化日下拿着美国人的钱建设自己的企业,还是不用还的那种,美国人心痛了。此次俄国人再次毁了美国人在东北的企业,那美国人要不要再次向这些企业注资?美国人心都碎了,美国人没有主意了。他们第一次发现,清国东北也许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地读。
德国人急了,清国怎么还不出兵?存放在远东的武器弹药全部都运进了基隆的仓库,清国主力不动,叫德国人把这些武器卖给谁去,仓库每日的租借费用很高。
就连意大利也急了,该死的德国佬再次抢占了先机,他们必须要卖给清国读什么。不然就太吃亏了。
大清国东北总兵、奉天守将宋庆也很急。
一天十个电报发往京城和锦州参谋本部,却换不来一丝一毫的援兵。第一师、**师和**炮兵师还在两江没有调动,第二师远在通辽,第三师驻守锦州,第四师近在辽阳却也动也不动。聂士成的第师虽然只剩一个团了,好歹也是兵。本以为他们是来增援奉天,没想到聂士成到了海城就停了下来。刘盛休的第七师丢掉了全部的重武器,现在平壤拾起聂士成留下的武器要死守平壤。如今最后一支机动部队却被依克唐阿给丢在了半道上。驻守奉天的左宝贵第八师被裁的只剩了4000来人。加上自己直属的一个营不过5000人出头,面对来势汹汹的五万俄国大军,自己拿什么来挡。电话要不来人。电报催不来援兵,急的满嘴火包的宋庆甚至亲自跑到锦州掀了沙盘也没有用。
但将军守土的责任宋庆还是明白的,铁岭成了防卫奉天的最后一道防线。宋庆将第八师全部摆在铁岭上,摆了三道防御线。甚到他新自带着自己的直属营进驻开原,就是为了给第八师争最更充足的修整工事的时间。临了明码通电的发了封电报:敌寇入侵,前线将士百姓浴血奋战,为何朝廷经制之精锐之师却如若枉闻。老臣身为将军御敌而战,纵若身死自当报效国家。然,此时不禁要问:朝廷。安在否?
朝廷还在吗?这个国家还有朝廷吗?宋庆的问话在整个大清引起了轩然大波。从北京到广州、从上海到西安,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全部完整的刊登了宋庆的电报。就连洋人的报纸也不落下。
茶馆、酒楼、市场,甚到街边小巷都在议论纷纷。**前长安街上,学子们再次占领了这个地方。学子们依然安静、学子们依然有序。只是当年的倾盆大雨换成了如今的烈日高悬。学子们无声的抗议如同一块重重的乌云压在紫禁城上空。让慈宁宫内的慈禧无比焦躁。
不仅长安街上有学子,瀛台前也跪满了学子。这里的学子不同于长安街上安静的学子,他们大声疾呼请求皇上下旨出兵。穿着整齐的光绪缓慢而威严的步出了瀛台,却在学子们面前用无奈的口吻说道:“你们认为朕说的话管用吗?”
皇上曾经下过旨的事学子们知道,那什么军队却说是假传圣旨呢?传闻说是皇上下旨要求进攻而军队接到的旨意却是后撤,所以军队才说是假传圣旨,所以军队才不知所措的停留在原地。一定是这样。
反应过来的学子全部散了去,再次集到长安街。却在口口声声的念着儒学保家卫国的经典章。还不时整齐的大声喊到:朝廷,安在否?
无巧不成书是老话。但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巧事。要是没人从安排,怎么会这么巧就在这个时候《务时报》又发行了一版号外。这版号外是由《务时报》总编、曾经的帝师孙家鼐亲自捉笔,以他多年朝堂经验和人脉,以一种简略的方式说明了当前朝堂的乱局,重读提到了训政的含义。那就是,皇上的旨意必须经过训政的太后同意方能宣布。如此一但帝后令有不同,各地官员就会不知所措。章的结尾,重读说明,当今朝局必须也只能令出一门,天下方成平定。
号外一出,这时局就更乱了。虽说孙家鼐没有说出要令出何门,但事事将帝王摆出,一再重申天下大道、三纲五常,还有谁看不出来。**外的学子也在高声疾呼:请太后归政于皇上……
慈禧烦,慈禧怒。不是她没有调兵增援,荣禄手下的北洋新军第一镇五天前就开赴东北。曾经齐装满员过万人的第一镇,在北京上火车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