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27章 渡河!渡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27章 渡河!渡河! (第2/3页)

制时每年举人的两倍’来举。

    如此累积三年,三年总举的考生人数,就相当于原先每年察举孝廉的六倍。最终考试时,仍然按照原先一年察举名额的规模录取,也就是六个里面取一个。这样录取比例会比原来更低一些,实际上每三年产生的做官机会,也会比原来察举制少三分之二。

    比如原先是每年每二十万人出一个孝廉,现在相当于每三年每二十万人才出一个科举考过的考生。但是原先的孝廉,就算察举上了,也是不能直接授实职的,要为郎官见习政务。将来科举考中者,可以直接授予实职,如此,地方上的反对也不会太激烈。臣打算今年就力推这一步改革。”

    刘备听了之后,先自己大致心算了一下,按照子瑜的这个意见,等于是一下子减少了三分之二的每年新增官员,原先每年都要加那么多孝廉,现在三年才加那么多。

    朝廷的冗官肯定会大大减少,但是地方上的人才,上升通道也窄了三分之二,做官的机会变少了,这肯定会有人反抗的吧。

    刘备便把这个疑虑,直截了当说了出来。

    而诸葛瑾也连忙解释:“进一步改革之后,选拔做官的机会确实少了,但臣刚才也说了,考中者的价值也提升了,他们可以跳过为郎官的见习阶段,只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民间也多半会接受的。”

    刘备:“那跳过郎官之后,新官员的政务见习怎么办?只会考试的人,刚考过了,也不会做官,岂不是要耽误政务?”

    诸葛瑾:“可以让那些被察举上来的考生,在等候考试的那一到三年内,便到太学统一求学。同时,朝廷也可以改革太学的科目,加入一些政务见习、公文刑狱等等的处置教学。

    这样,他们在等候考试的时间里,等于就同时在见习了。最终考试的卷子,也可以加入更多这方面的内容,确保他们在太学里只要有认真学,最后都能在通过考试时体现出来。”

    刘备点点头,终于理解了诸葛瑾的想法。

    这等于是把举子举上来、到最终通过考试这几年的时间,整合成官员见习期了。

    只不过在科举制下,就算你见习了,但只要考试没考过,之前的见习也就白见习了,最终还是打回原籍没官做。

    不过这样也能让见习期的人好好学习,努力熟悉政务。

    原来东汉后期的时候,孝廉们被举上来后,当郎官见习那几年,很多都是彻底躺平摆烂的。既不学习,也不去熟悉政务,就天天在家喝大酒,要不就是呼朋唤友吃喝玩乐。

    现在太学也是“宽进严出”了,最终的科举,就相当于是给太学加了一道“毕业考试”,考不过就不发证。

    这种措施,后世之人都是很容易想到的,后世谁没经历过考试才能拿到毕业证?但是对汉朝人而言,他们学习从来都没有毕业考试,所以太学里滥竽充数的才那么多。

    而且,诸葛瑾还指出,用了这个新办法后,还有意料不到的额外好处:

    “陛下,而且新法还有一点好处,那就是把每次科举的周期拉长到三年后,地方上的世家豪强想要弄虚作假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去年初次科举时,为了让地方上的反对降到最低,臣曾经让人暗中放出风声,让他们‘自行领悟’到一些弄虚作假的办法,比如今年要举五个人,就选四个比他们真正想要举上来的门阀子弟学业更差的举子,让这四个人陪考衬托世家子弟,最终依然把那个世家子弟顶到做官的位置上。

    但是,现在把科举的时间延长到三年后,这种弄虚作假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因为这些人都不是同一年举上来的,夜长梦多,那些原本被作为陪衬的人,在这三年里就更有可能产生别的想法。

    又或者他们被举上来、得到了进入太学学习的机会后,会比原本有关系的世家子弟更加发奋刻苦,经过三年学习后,反超了那个世家子弟。如此,朝廷的选才也会变得更加公平公正。”

    诸葛瑾说的这些,无非就是如何对抗“围标”,只是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