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 准备最终决战 (第3/3页)
无所谓,既然解决不掉那就不解决了,可以忍受。
但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有丰富后世见识的诸葛瑾,诸葛瑾听说后,立刻又支了一个招。
“陛下,朝廷可以给去雁门边市卖牛羊的鲜卑部族发盐茶抄引,乃至其他抄引凭证。
许诺他们明年再去渔阳边市贸易的时候,可以凭借朝廷发给的契券领取更多等价的汉地紧俏货物,甚至还可以许诺给他们一部分利息。
甚至于一个部族有可能一年之内多次跟朝廷贸易,比如第一次是来雁门,卖完货后拿了契券抄引,几个月后又去渔阳贸易了,到时候也能直接拿着这些抄引在渔阳提货。”
刘备听了这个“金融创新”的法子之后,自然是惊为天人,再次感叹子瑜在这方面真是妙计百出。
没办法,后世之人见识到的这方面手段,实在是比古人多多了。诸葛瑾已经算很克制了,只是搞一券一样的防伪抄引,没搞大规模无差别的“交子/宝钞”之类的后世朝代纸币。
后世宋朝时,给那些为边关运粮的商人们发盐茶抄引,让他们可以得到一定分量的盐茶专卖权,这个现成答案,诸葛瑾不抄白不抄,稍微调整一下就能直接用了。
只要防伪做得好,而且告诉胡人,只要他们今年做两次贸易、一次来这儿一次去渔阳,就能直接提到货,不用担心压在手里,还能给点利息。
无论几个月还是一年都有利息,无非兑现快的利息低,兑现慢的利息高,那么胡人就很容易接受这一切了。
诸葛瑾此举,也算是促成了雁门地区的“晋商”提前出现——当然了,受控于诸葛瑾的晋商,肯定是爱国的晋商、帮助朝廷做事的,不是那种跟草原胡虏勾结吃里扒外的贱货。
这一番运作下来,这年深秋到冬天,趁着胡人大批卖掉牛羊过冬的契机,数目超过十万头的额外牛羊猪各种牲畜,都被卖到了雁门,
然后陆路驱赶到太原郡,在晋阳城外、汾水河畔造起无数临时的屠宰场、“肉联厂”,加工成肉干储备起来,用于来年大军征讨关中时、补充军粮。
与此同时,在河东郡的湅水流域,以及临汾等汾水下游,关羽在广造船厂、督造运输船的时候,也没忘捎带着发展一下当地渔业。
晋地本来水运和渔业都不是很发达,船也不多,现在大规模造了之后,多出来的船这半年里也是闲着,就再多弄些流刺网,以及其他南方已经普及了的新式渔具,在湅水、汾水和黄河里扩大捕捞,制成鱼干同样可以补贴来年大决战的军需。
短时间内的大量捕捞,也破坏不了什么生态。事实上在没有机械化捕捞之前,人类活动那点捕捞量都不算什么。
但是,为了尽量削弱敌人、壮大自己,关羽还是让部下的渔民尽量在黄河里多捞点,因为黄河是刘备和曹操共有的,己方装备升级多捞一些,对岸的敌人就少捞一些。
相比之下,湅水和汾水都已经是完全在刘备阵营控制之下的,在既有锅里又有碗里的情况下,当然要优先吃锅里的了。
因为鱼相比于牛羊肉干和主粮更不好保存,晒制鱼干更复杂,工作量也细碎。所以关羽就带头要求,牛羊肉尽量存起来,打仗的时候再吃。在开战之前,平时要吃肉就优先吃鱼。
驻扎河东的骄兵悍将们,对于这个冬天只能多吃鱼少吃肉,肯定是有点怨言的。毕竟如今天下一统的形势已经笃定了,大家都觉得没必要那么节俭。
为此,关羽自然要以身作则。所以这个冬天,他亲自驻扎在解县和安邑备战,天天都吃黄河鲤鱼,跟其他军官们一样。
山西又多面食,最终就发展成了天天鲤鱼焙面——只不过用的不是龙须面,而是更加粗粝一些的刀削粗面。
如此上下一心,经过深秋和一整个冬天的准备,河东的船只、粮草、肉食、鱼干储备都与日俱增。
到了章武二年春耕农忙季结束后,刘备军已经做好了给曹操最后一击的全部物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