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15章 百姓得则君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815章 百姓得则君德 (第3/3页)



    很多人只是不知道诸葛瑾采取了糊名制,暂时还没听到相关消息。

    此刻人多嘴杂,有人帮着科普之后,果然大部分闹事者都平息了下来。

    凭心而论,司徒能想到糊名制,至少能额外堵住八成以上原本会觉得不公平的人的嘴。

    当然了,嘴长在人身上,总有那么一两成,就是不服,就是要喷,那也是人之常情。

    人过一百,形形色色,上千考生,总有几十个刺头混在里面。

    一时间,局势倒也不能说完全控制住。

    ……

    太学外面看榜时发生的一切,当然也第一时间传到了司徒府和尚书台,传到了诸葛兄弟耳中。

    诸葛瑾和诸葛亮紧急碰了个头,商量一下对策。

    诸葛亮便觉得:“大哥,如若你不怕马谡被更多士人嫉恨,不如把马谡和其他几个取在名次较高的举子的卷子,都拿出来公布,如此天下人自然知道他们好在哪里。

    马谡的文章,虽然惊世骇俗了点,但既然我们敢取,就要敢于公布,因为这迟早会引起天下人关于正统、德运、民贵君轻的争论的。连陛下看过卷子,都接受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而一旦公布卷子之后,我们就可以下重手维持秩序了,如果还有人闹事,人数肯定不会多,完全可以以造谣攻讦、污蔑朝政的理由将其处置。”

    诸葛亮还是比较尊重广开言路的,知道不能防士人之口,但这也是有限度的,那就是你不能造谣。如果朝廷明明没做的事情,你说他做了,而且不是主观判断方面的造谣,是客观事实方面的造谣,那肯定是要严惩的。

    就好比这次,你可以揣测“司徒和尚书令可能更倾向于用跟随了多年的老部下族中的子弟”。

    但不能朝廷明明实施了糊名制、你却偏偏要说朝廷没实行,或者毫无证据就说“朝廷只是假装实行实名制,实际上另有做记号”之类的话。

    这种属于从客观实施层面捏造,把朝廷没做过的事情说是做了,逮到一个就要严惩一个。

    诸葛瑾捋了一下思路,也深以为然,便接受了二弟的建议,立刻让人去执行。

    于是马谡等人的卷子,当天就在太学被公示了——当然,这种公示,也不妨碍马谡被录取的士子入宫拜见陛下,接受刘备的赐宴和面谈。

    这种惊世骇俗的卷子,果然也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很多确属最迷信天人感应的顽固腐儒大惊失色,一时间朝中争议不断。

    很多人跳出来,甚至想向刘备攻讦诸葛瑾和马谡,但最后却在大朝议上被刘备亲口怼了回来:

    “朕也觉得日月星辰之运行,乃是可以测算的,司徒和尚书令都给朕测算过,日食、彗星等等所谓灾异,该何年何月日出现,就何年何月日出现,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既如此,可见当年董仲舒之说,本就有其算学低劣,不谙天地运转算法所致,既然知道其积弊,自然要革除。

    朕觉得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说得不错,人君是否有德,不需要靠天象示警或示祥瑞,只要算百姓是否有得即可。百姓得则君德,此事不必再多言。”

    刘备都亲口这么说了,那些攻讦之人自然哑口无言,除了称颂陛下仁德远超前人以外,似乎也没别的可以干了。

    只是很多人内心还在觉得刘备崽卖爷田不心疼:之前那么多皇帝,靠着玩神秘,让皇帝变成了“天威难测、有德无德难以估量”的模糊状态。

    现在陛下居然允许用数学财政的算法来测算王朝有德无德,这不是把自己威不可测的模糊性给扔了么?以后子孙干坏事岂不是要束手束脚?

    估计以后子孙想穷奢极欲干坏事疯狂花钱时,都会对祖训心怀埋怨吧。

    很多人都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刘备这么干,只是为了力挺诸葛瑾的哲学主张,强调‘汉有元初之德,有皇帝这个职位的最初之德,因为秦不符合诸葛瑾说的这套,变成了自始无德’。

    但刘备为了拿到元德,不惜让子孙后代皇帝将来大手大脚烧钱时都被束手束脚,这个代价也是有够大够狠的。

    ——

    PS:不好意思,可能是因为快完本了,我又有点放飞自我了。之前为了成绩憋了很久不敢再写政治哲学的东西,怕大众嫌枯燥。但是都完本了,也无所谓对后面订阅成绩的影响了,就剩那几章了。于是就有点想说啥说啥,对不住。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