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百姓得则君德 (第2/3页)
作为现代人,他太清楚要想做事做得好,智商肯定得高,学习能力肯定得高,但往往不需要学习最最好的那几个。倒不是说学习好不重要,而是人的才干天赋都有侧重,如果非要学习好到全国前几名的程度,那么可以筛选的面就太窄了,其他方面的能力说不定会有短板。
读书能读到全国每三年前几百名的程度,那就够了,考中的人学习能力个个都不差的。后面就该看其他方面的本事,来实事求是决定谁该位列执政。
后世明朝科举最后卷成那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大一统后,国家也缺乏一个对官员实干能力的考核试金石。反正不管谁做内阁大学士,能办成的事情都是那些,换谁都一样。
遇到鞑子入侵时,如果这个大学士执政打不过,换一个大学士上来组织调度资源,还是一样打不过,实际行政工作的能力好坏,看不出区分度,那就只能纯卷学习了。
就好比后世90年代的时候,大学生文凭只要够好,求职时包打天下。但是后来社会渠道多了之后,创业公司多了铁饭碗少了之后,学历就没那么重要了。这时候要筛选人才,就要适当放宽一点点学习,在那些普遍能学到90分以上的人群里,再卷别的能力,多维度考核。
让马谡名列前茅但一辈子做不了执政级别的大官,似乎就是一个不错的榜样。
刘备想了想,终于被诸葛瑾的思路说服了。
“既然子瑜都想好了,能够让他终生不为执政,朕也没有意见。选贤与能,本来就该是卿相的责任,天子当垂拱而治,如今好不容易举办一次科举,朕也不希望因为朕的个人好恶影响结果。”
刘备非常慷慨大度地摆出了一副“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态度,为人君当君子不器,用人不疑。
“臣替马谡谢过陛下纳谏之恩。”
“其他名单也拿过来吧,朕就看一眼,不干涉。”
刘备最后补充了一句,他这也是在帮诸葛瑾分忧。只要他看过了,后续一切用人结果,皇帝都可以说“司徒已经向朕报备过了”,也就没人能攻讦诸葛瑾专权。
诸葛瑾恭敬地将名单、选出来的卷子都呈上,刘备认真看完,全部批准,交给司徒府继续走流程公布。
……
数日之后,便到了放榜的日子。
科举的结果,就张贴在太学门口——说是张贴,其实都不太贴切,因为根本不是贴的,而是直接用朱笔写在一块石碑上,让人读石头上的字。
雒阳太学,早年就有汉灵帝熹平年间刻的石经,是蔡邕写的、然后让匠人按蔡邕的字迹篆刻,把儒家的十三经“精校本”供天下士人传抄。
那年代还没诸葛瑾发明雕版印刷,书都是靠手抄相传的。但后来董卓之乱,纵火焚毁雒阳,兵荒马乱很多刻经的石碑就被毁了。
诸葛瑾当然不会用有文物价值的石碑来写榜单,但是经过多年摧残,太学门口也有一些已经彻底磨灭完了字迹的废碑,以及当年雕石经多出来的空碑。
诸葛瑾就让人挑了一块,也不用刻字,但直接以朱漆写在石头上,这样也显得郑重,能比写在纸上多存留一段时间,好让天下人更加重视科举。
朱漆写的字,过个几年最多十几年,肯定会被冲刷掉,那样也不至于让马谡社死太久。到时候宣传科举的目的达到了,文字再被冲掉也无所谓。
参考的士人们自然是第一时间就来看榜,太学外当天一大早就热闹非凡。
“什么?这头名居然是襄阳马谡?此乃何人?”
“听说他兄长马良,是关将军身边的得力属官,荆州那边来的。看来也是投奔陛下有些年头了。”
“唉,我们这些司冀兖豫等州的士人,果然不受重视么!果然是南方来的士人夺魁了!也没办法,我们重归陛下治下,还不满一年,陛下肯定更喜欢用跟得久的老人!”
看到放榜结果,确实有些心里酸的中原士人开始抱怨,事情也果然向着地域黑的方向稍稍发展了些。
好在人群中也有晓事的,立刻便有反驳:“这次考试,听说阅卷之前,司徒都临时突击通知诸位考官,要给卷子糊名,我也是听评完卷后传出来的消息。如此公允,正是为了杜绝看名取仕,尔等竟然无凭无据、信口雌黄攻讦朝廷善政!”
大部分起哄的人,也是讲道理的,何况这个时代察举制还没终结呢,大家都习惯了“名声好、有关系就是能当官”的环境,所以也没觉得多不公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