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孟子和孟子左右互搏 (第3/3页)
上这件事情他做得堂而皇之、名正言顺,刘备知道他完全正确,也都是为了公平为了国家好,当然会百分百绝对支持他。
科举阅卷的工作,就在这种突然袭击下,变得公平起来,也确保了首届科举将来能在史书上留一个比较高的评价。
时间转眼来到了三月初六。
距离考试结束,已经过去了三日。
阅卷的工作还没结束,但也差不多了。
考钱粮财赋的客观题,也就是数学卷,都已经批完,成绩都已经登记好了。
刑律施政之类的,虽然有点主观,但优劣也比较容易判定,争议性比最后剩下那两科小些,所以也批完了。
只剩下策论和经学的两卷,主观性比较强,阅卷官人数又不太够,就那么十几个考官,要阅近千份卷子,所以迟迟未完。
诸葛瑾为了公正,也不允许一份考卷只有一个考官批阅,而是把阅卷官分成三组组,每一组至少三个人。
每张卷子至少要有三个人看过,如果小组内三个人都觉得不好,那就直接黜落,绝对没有冤枉的,不用再浪费时间了。
如果有都觉得好的,也要挑出来,供所有阅卷官集体讨论。
如果只是有争议,那就交换另一个组再交叉阅卷一次,再给出一个大致的分数。
经过数日的奋战忙碌,最终确实有一批优质的卷子被选了出来。负责阅卷的下属集体参详之后,还挑出了几份他们觉得诸葛瑾或者诸葛亮本人会感兴趣的,送到诸葛瑾那儿,请他亲自把关。
“司徒,这几份,都是今年选出来的策论、经学上等之作,其中一些观点颇为惊世骇俗,发前人之所未见,但却也算得上符合古人之意。我等不敢自专,请司徒再审阅一番。”
来送卷子的,是诸葛瑾的主簿邓芝,这人也是跟了他多年的小吏了。
当初刘备被刘璋请入蜀后、留诸葛亮治蜀,诸葛瑾留在荆州,就派邓芝往还联络。邓芝也颇受这两兄弟点拨,进步不小,如今一直做诸葛瑾的主簿。
“哦,莫非真有能懂我深意的奇才,我倒是要看看,究竟是迎合上意的媚上之作,还是确有真知灼见。”
诸葛瑾说着,就翻开了考卷。
今年的经学题目,是王朗帮着出的,最后还是用到了《孟子.梁惠王》里那段“天下恶乎定”。
毕竟这段话是司徒本人学术的关键核心,首次科举肯定要提。但又不能直接考,那样太容易被押题,而且容易老生常谈。
最终,王朗帮着加入了一些其他的关键词,并且帮着引证,考验考生们究竟能不能完全理解司徒鼓吹的正统论、理解司徒所论证的“德”。
王朗加入的其中一个关键词,也是《孟子》上的,只有两个字,叫做“貉道”。
不熟读孟子的人,可能看到这个词有点懵逼,但饱学之士都是懂的。
这个词出自《孟子.告子下》:“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
后世朱熹的集注又强调“貉,北方夷狄之国名也”。
翻译过来就是说,孟子曾经说,二十税一的税率太轻了,是夷狄的统治方式。汉人政权的统治方式,应该收税更高,但同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王朗把孟子的这段话,和孟子另一段“天下恶乎定”结合起来,再加上其他一些旁征博引的佐证素材,一起出题,显然是希望考生思辨
“我大汉自文帝便十五税一,景帝之后,原则上三十税一,远低于孟子当年嫌弃的二十税一。
但孟子又是强调民贵君轻的,甚至认为必须有人统一天下,就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让人民不要花打内战的那部分钱和力。
既然如此,如何统一孟子既认为应该减轻人民负担、同时又觉得二十税一是貉道这对看似矛盾的表述呢?”
这个题目,诸葛瑾当初也是亲自把关的,觉得王朗出得挺好,既能引导天下读书人去论证他那套正统论,把减轻人民负担作为正统的来源,又避免了押题,
还以孟子之矛攻孟子之盾,让考生自己想办法辩证统一地看这个问题,如果这个题能答出个所以然来,才算是对诸葛瑾的正统论有了真正深刻的理解,而不仅仅是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