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孟子和孟子左右互搏 (第2/3页)
取成绩前两成的人,所以各郡察举上来的备选人数,也比往年的孝廉、茂才这些多了四五倍。
原本每个郡二十万人可以举一个孝廉,这次相当于是放宽到五万人就举一个,但举上来的最后还要用分数线刷掉八成。
大汉有几千万人口,哪怕战乱年代人口持续暴跌,但南方经过刘备的治理,十几年没被打了,人口恢复很快,蜀地人也多,如今天下刘备控制区内加起来,至少还有两千来万人口。
如果五万人举一个,孝廉一科就有四五百个考生,再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察举名目,七八百人还是有的,边远郡还有优待,全部加起来可不得近千人考试了。
开考当天,这种场景让不少朝中官员都觉得壮观。
虽然当年和平的时候,雒阳的太学生就有好几万,但并没有这样扎堆来学习考试的,东汉后期的太学,几乎是名存实亡了,绝大多数太学生根本不念书。
而在诸葛瑾看来,不过近千人参加的考试,简直算不了什么,后世的科举哪个规模不比他大,更别说诸葛瑾在现代见过的那些考试了。
所以一切秩序管理方面的麻烦,诸葛瑾基本都想到了,举重若轻就把这次的事儿办了,从头到尾秩序井井有条。
旁观的其他朝臣见了,也无不叹服司徒的缜密。
一连数日,把四门科目都考了,考卷全部收上去后,就该阅卷评分。
不过诸葛瑾却又临时通知暂停阅卷。
“且把所有卷子的卷首题名部分,装订缝挡,贴上封印,待阅卷后再行拆封。”
负责经办的属吏们听了这个要求,一时都呆了,好久才反应过来,司徒这是担心有阅卷官看名字凭主观好恶评判。
“司徒行事还真是缜密,连这种可能的作弊方式都想到了,那些之前仗着家门郡望的豪门子弟,怕是要少一个倚仗了。”
这种事情,当然不可能有人反对,也不敢反对,于是立刻按诸葛瑾的要求做了,这才送去阅卷。
诸葛瑾也是特地把这个后招憋到此时此刻才揭开——如果他提前让人知道他要用糊名制,那别人就会警觉,完全有可能再搞更多花里胡哨的作弊法。
那样诸葛瑾就得继续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对抗性升级反作弊手段了。他虽然脑子里记得那么多后世的反作弊手段,但一下子拿出来太多,也有点浪费。
比如跟糊名配套的誊录制,现在就没必要拿出来,可以先只用糊名制考上十届八届,等将来考生的作弊手段和作弊意识渐渐成长起来,大家也学会了“在考卷上做记号”这种勾结手段后,再放出誊录制,那样又能再收割一波作弊者。
这种对抗性的军备竞赛是不能一步到位的,要慢慢割。
……
诸葛瑾临时出其不意拿出糊名法,一众原本想要借名声作弊的世家子弟,自然是铩羽而归。
而事实上,别看糊名法似乎导致一片怨声载道、连很多朝中官员,尤其是负责经办科举、负责阅卷的官员,私下里朋友之间也骂得不行。
但事实上,这些经办官员没几个是真心骂的。
他们只是为了骂给那些请托他们的关系户听。
大汉朝之前搞察举那么多年,多少地方太守不得不向世家和豪强低头、举他们要求举的人做官。但那些太守又有多少是真心帮忙的?
很多时候不是人情还不清,就是怕当地豪强搞乱地方,导致自己的政绩崩盘。
太守们有相当一部分也是被逼无奈,不让渡出一些利益,他的官就做不下去。
现在好了,原本他们都捏着鼻子说好了,会帮着打点疏通关系,尽量想方设法请托阅卷官给点薄面。
这其中上上下下的门道不知道走了多少。
糊名制一出,之前刷名声托人情全都白费。
阅卷官们终于可以神清气爽轻装上阵,凭文章阅卷。
关系户被黜落后,他们背后的世家豪强找上门来,阅卷官只要往司徒身上一推:
“又不是我们不想帮你,我们也是很想帮的,不是被司徒的突然袭击搅黄了么。”
要怪就只能怪司徒咯。
而诸葛瑾根深蒂固,他是不怕人攻击报复的,想恨他的人尽管恨好了。
再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