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12章 诸葛司徒请王司徒出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812章 诸葛司徒请王司徒出题 (第3/3页)

念。

    之前董仲舒靠天人感应,只引用周公和孔子,说白了就是指望“天”来吓住“君”,人君做得不好,天会有所感应,降下灾异,告诉人君天数有变了,如果不改正的话,神器就要更易了。

    而天数是否向着人君,理论上倒是也要看万民是否心悦诚服、安居乐业,天是代表了民意的。只是这个代表终究隔了一层,而且要借助很多神神叨叨的东西,不但低效,还容易被人利用。

    张角之流,不就是极大地利用了所谓的天数么。

    如今,诸葛兄弟发明雕版印刷也有十好几年了,天下人读书的成本也在降低。

    理工科的尤其是相对最容易普及的算学,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现在更是列入了科举考试的目录。

    只要数学进步了,自然科学常识稍微多一点,那么从“人民需要天的代表来评判君是否有德”、渐渐转化为“人民是否能直接评判君是否有德”,也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了。

    原本历史上,这一点在宋朝渐渐成型,就是因为宋朝普及了科举,也普及了雕版印刷。

    包括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历史上在看到彗星、日食之类的灾异报告时,态度都是“时至今日,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只是自然规律。但是,如果能借机让执政者敬畏,让大家自省,那么就继续假装这些东西是天意,也没什么不好”。

    可见王安石司马光都是懂天象灾异背后的自然规律的。

    如今的诸葛兄弟,也已经提前近千年,走到了这一步。

    那就趁着这次科举为契机,狠狠推动一把《孟子》的地位,从此逐步取代天人感应,直接把“皇帝是否有德,是否配得天下,要看他的统一、他的上位,有没有让人民不再受打内战的负担,让人民的总负担变小”。

    这也就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进一步具象化了,也是把这一观点和“天下恶乎定”结合起来、相互印证。

    刘备这次统一,当然是有德的,因为他没统一之前,天下各方诸侯下辖的百姓,都肯定要服更重的徭役、兵役、缴纳更多的钱粮。

    而诸葛瑾就打算趁着这次科举宣扬的这个理念,私下里跟刘备进谏、定下一个人君和天下百姓之间的约定。

    将来统一天下了,必须统计一下未统一之前,各诸侯治下百姓的税有多重,徭役有多久。

    未来,哪怕不考虑兵役,只考虑徭役和税赋,百姓的负担也必须比这个轻——除非是遇到外敌主动入侵大汉,大汉有被异族灭亡的威胁,比如遇到再有类似当年匈奴鲜卑那样的大患,

    那么兵役方面的负担可以重新加码,但钱粮赋税方面,还是必须有个定数,皇帝要在军事上多花钱,就得自己从皇家用度或者别的方面省出来。

    当然这些都还是很初步的设想,但总的来说,诸葛瑾的指导思想,就是孟子那一系列的观点。

    如果统一了负担比没统一之前还重,那天下人不就白期待了么?

    ……

    诸葛亮和大哥深入详谈了许久,也觉得这个事儿,以陛下的仁德,应该是可以通过的。

    “也多亏了如今是陛下在位,又对我们如此信任,哪怕你我的倡议,从长远来看有可能稍稍限制君权,比当年董仲舒限制得更厉害些,但陛下应该还是会同意的。

    毕竟按照这个理论,汉就不是因为秦德衰微才得的天下,而是因为秦始皇就无德,统一了天下之后负担比没统一还重,就因为他征发那么多徭役,所以他一开始就该亡。

    以后大汉的皇帝也要知道,只要徭役多就该亡,大汉的皇帝徭役多了也该亡,德就是从轻徭来的。

    能让大汉自始得到‘元德’,哪怕限制一些皇权,陛下多半也会认了。”

    诸葛瑾见二弟终于完全理解了自己的设计,也颇为欣慰。他还补充道:

    “其实一开始,我也想过另一种可能性,陛下毕竟比你年长二十余岁,比我也年长十五岁以上。而且陛下连年征战,早年还有旧伤,将来百年之后,你我兄弟必然还能再辅政多年。

    如果到那时候再推行这种国本层面的正统论改革,或许阻力会更小一些,但是,我不愿后世史书把你我兄弟描述成大权独揽的辅政权臣。

    如果将来在辅佐少主时再推行这些东西,后世人会说‘我们没把握在中兴再造之主手中就争取到这些权利,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

    所幸陛下仁德,又信任我们,这些事情,就该在一开始就做。”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