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12章 诸葛司徒请王司徒出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12章 诸葛司徒请王司徒出题 (第2/3页)

许都觐见天子,在石渠阁单独奏对,就说了那番道理。

    人君得天下之得,不在于得天下本身,也不在统一本身,而在于通过统一,让天下人不用再打内战,让天下人的徭役、兵役负担减轻。统一只是手段,让人民不用承受内战的额外负担,才是目的。

    可惜这番道理,终究只跟孟子里这仅有的一句话牵扯,其余翻遍全书,再也找不到论据了,可以说完全是我借孟子为我所用,只取一句,其余都无所谓。

    但考试却不能这么考,如果出题出得那么牵强附会,一来不能服众,二来我毕竟当了司徒多年,我那些主张,其实早就被天下读书人吃透了,我怕他们会迎合上意押题。

    而且还有一桩难处,那就是如今《孟子》的地位也不够高,毕竟不是‘经’,要想直接拿孟子的话出考题,对其他经却一点都不考,怕是难以服众。”

    诸葛瑾一五一十,说出了自己的难处。整个过程中,因为分心二用,也难免被诸葛亮又吃回来几颗子。

    汉朝的时候,在儒学圈子内部,《孟子》的地位还是比较低的,如今甚至没有四书的概念。

    别说《孟子》了,哪怕是《论语》,地位也不算高。

    毕竟连孔子本人说的话,都还没那么值钱,比孔子的话更值钱的是“孔子引用和阐述周公的话”。

    就好比马云没当首富之前,他说的话也不够值钱,以至于他还得把自己说的话假托是比尔盖茨说的。

    孔子封圣之前,也没少把他自己说的话假托成周公说的,说自己只是“述而不著”。

    无独有偶,在西方同时代,苏格拉底因为一辈子只口述、辩论,没留下文字著作,结果柏拉图在纪录苏格拉底言行时,就夹带了不少他自己的私货,他也不说是自己说的,偏要说是苏格拉底说的。

    古今中外,没成名之前傍名声更大的前人,那都是用惯了的老套路了,哪里都一样。

    诸葛瑾诸葛亮兄弟这样的顶级人精,当然都清楚这里面的门道。

    诸葛亮便设身处地地帮大哥着想了一会儿,斟酌着说:“也罢,虽然眼下还没想到什么好招,但这事儿我帮大哥扛下了。不就是找点十三经里的章句,既要体现大哥一贯的主张,又要尽量权威。

    但依我看,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要想长久解决问题,重塑将来的正统论、用一套全新的更适用的理论来彻底取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关键还是要系统提升《论语》、《孟子》这些的地位,一直研究《尚书》、《春秋》,在这里面找历史依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诸葛亮这番话,一方面是把眼下的差事先接过去,具体的经学考题,他会帮着一起揣摩。就算他不擅长这个,但诸葛亮至少比诸葛瑾更懂如何拆分统筹。

    他有的是办法找“代读”,把自己要的内容分包给己方阵营的当世大儒们去“为我辩经”,还能确保不泄题、不让任何一个单独的大儒猜到自己的完整考题。

    王朗、陈琳、许靖,这些人都是可以用的。

    别看演义里王朗被诸葛亮骂死了,但是人家在正史上研究学问时,对于“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的研究,还是非常深的。

    王朗对于什么是“有德之人”,自有多年的淫浸。

    这一世,王朗也算是大汉忠臣了,在当年刘备夹击灭孙策的时候,王朗就坚持不降孙策,宁可逃到闽中继续抵抗,一直撑到了刘备打过来,帮他报了仇。

    孙策覆灭之后,王朗就被刘备引为客卿,地位虚高就是个吉祥物。要不是诸葛兄弟和其他功臣把高位都占了,王朗怎么也能捞个侍中之类的级别。

    王朗当不成王司徒了,却有机会参与到诸葛司徒的“首届科举出题人”圈子里,也算是一种补偿了。

    诸葛瑾见二弟有想法,也算放下一桩心事,这就交给诸葛亮去操心了。

    而更让诸葛瑾在意的是,二弟居然跟他所想暗合,也觉得如今该是提升孟子地位的时候了,而不是再跟以往那样只尊崇最古老的五经。

    历史上,孟子的地位被抬高,一直要等到宋朝。

    首先是北宋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拔高了孟子,然后是南宋时朱熹在读了司马光的著作后、写了《资治通鉴纲目》,再次拔高了孟子。

    后来朱熹的儒学地位非常高,又写了四书集注,孟子也彻底被纳入四书范围了。

    拔高孟子的好处,当然是非常明显的,因为那样会系统性地引入“民贵君轻”的善政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