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11章 章武元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811章 章武元年 (第3/3页)

,并不重合。

    反对考行政和刑律判案的,主要是寒门子弟。

    他们在雒阳朝野各种议论,都说“当年察举制时,这些实际政务根本不用一上来就考,而是在通过察举后、担任郎官的那些年‘实习期’里,慢慢在实践中学习上手,实际做事政绩好的,才得到拔擢。

    如今一上来就考,岂不是不给那些寒门子弟机会?寒门子弟哪里有门路在考中之前、便先就近观摩学习别人是怎么行政怎么做官的?这种具体事务不该是考中之后再要求的么?”

    还别说,这一派观点,引来了不少人响应。甚至有人搬出七十年前、汉顺帝时,司徒胡广反对当时的尚书令左雄搞阳嘉改制时的主要借口。

    那胡广也是七十年前的泰斗大儒、后来的学界泰斗蔡邕,少年时就是拜胡广为师学经的。而胡广当年反对的主要理由,就是认为“大汉的察举制,举上来的人本来就不是直接授予实职的,而是先为郎官。郎官的实质,就是一种‘实习期’,应该给人慢慢培养学习做官的机会,而不是一上来就考试”。

    不过,这次寒门子弟反对的声音虽然不小,但不久之后,他们就赫然发现,原来世家大族、豪强权贵,也在反对此次科举的科目设置,只不过世家大族反对的是另一科,也就是钱粮财赋算术。

    世家大族反对的理由五花八门,都经过了精心的掩饰,但诸葛瑾却能一眼看出,他们背后最真实最底层的动机和用心。

    那就是“数学太客观了,而且可以闭门苦学,不用社会阅历也能学好,又太吃天赋,太容易导致没背景的寒门子弟靠天赋和苦学突围了”。

    世家大族,恰恰最喜欢你考司法和行政,因为那些东西他们从小有资源耳濡目染,考数学的话,还怎么垄断知识来源、垄断实操经验的来源?

    不过,世家大族的反对派们,肯定不会明着把这个原因说出来,那样太丢人,也没有底气,于是他们就各种巧言令色变着法儿反驳,就是偏偏不说真实动机。

    但没关系,诸葛瑾已经看穿了这一切,所以他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自己手中掌握的舆论工具,暗暗散播消息。

    “司徒此番设置科举科目,之所以钱粮算学之科被那么多世家大族反对,就是因为司徒想要给那些没机会观摩做官的寒门子弟一个机会。算学只要你有算术的天赋,又刻苦学习,哪怕不与人交涉,闭门苦读也有可能学好。

    寒门弟子,就该好好学算学来争取出头,这一门科目是四科里面对穷人最公平的!如果考策论和具体行政,人家世家子弟从小耳濡目染,你们怎么比!”

    “但是司徒为了强推世家大族接受算学考试,也不得不稍稍妥协,夹带了一门政务刑律之学,这门学问虽然世家大族出身的有优势,容易考高分,但毕竟也是实用之学,对将来做官确实有益。”

    “如果大家非要反对,最后把这两门科目都搅黄了,将来再冒出别的科目,就不知道到底对谁有利、是否公平了。现在这样,至少一科给世家大族子弟看到更多机会,一科则公平全看天赋,寒门子弟也能出头。”

    这样一番暗中的舆论引导后,原本忿忿不平的寒门举子也就心态平和了。

    原来这一切都是妥协的艺术,是不得不一科偏向公平、一科偏向资源。

    考虑到原来世家大族对察举名额的垄断更加狠,现在司徒能撕开一个口子,给大家争取到至少一科绝对公平的科目,暂时就知足吧。

    于是在诸葛瑾的暗中操盘斡旋下,这个世家大族和寒门子弟勉强都能接受的科目设置,就在各方的妥协下顺利推进下去了。

    大家都不再纠结,全部心无旁骛地开始备考。

    好在诸葛兄弟早就发明了雕版印刷,为了配合科举,章武元年正月以来,在雒阳进一步加大了数学教材的投放。

    官府的印书局敞开了印敞开了卖,只要想买数学书就能买到。雕版印刷的书也比手抄时代便宜了好几倍了,能让更多相对穷一些的读书人买得起。

    一时间洛阳纸贵,大量的纸张印墨都被用来印数学书卖。

    所有来京应考的人人手一套,开始苦读,只等三月初一的大比之日。

    各种不适的牢骚和议论,也都渐渐平息了下去,所有考生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必须忙,哪还有时间发牢骚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